1.对仪式的仪式化传播。
国内外媒体对重要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阅兵式、政权交接仪式和重要新闻发布会、重大庆典、公祭等仪式的传播,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如广电媒体现场直播,播前预告消息、介绍背景、透露看点,播后发布评价、阐述和连续报道等,使仪式的传播空间与意义得以扩展,受众不在仪式现场也有身临其境之感,提升了对仪式意义的体认。报媒则采用事前阐述背景,事后图文并茂,超大篇幅刊发,并且配发评论、感言、幕后纪实、连续报道等,使受众对仪式的内容和意义得以深阅。互联网媒体发挥媒介综合优势和用户参与性强的特点,使人们参与到仪式传播的互动中,增强了其存在感与主体意识。
2.对事件的仪式化传播。
国内外媒体对重大的历史纪念和现实事件、突发性事件、重要竞赛事件和热点性、庆祝性、挑战性、战争性等事件的传播也具有显著的仪式化特征。如我国在改革开放4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各大媒体除了报道从中央到地方的纪念和庆祝活动以外,还采用系列报道、系列人物访谈、评论、专刊、特刊、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进行长时间有声势的宣传,营造出浓厚的媒介仪式化氛围。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主要媒体更是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大规模集中报道疫情动态和全国抗疫情况,极大地感召和动员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去夺取疫情防控工作的胜利。在传播学中,突发性疫情是“破坏性”事件,仪式化传播旨在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3.对典型的仪式化传播。
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对正面典型人物的仪式化传播,如《感动中国》等人物遴选及其颁奖仪式和一系列配套报道。以颁奖仪式为例,有严谨的程序、恢弘的场面、庄重的氛围、人物短片播放、人物隆重出场、主持人现场访谈、宣读颁奖词、少先队员献花、现场颁奖和现场直播等,突破了常规节目的制作方式,强化了传播的感染力。此外,对典型事迹进行有组织、多媒介、系列化、持续性、延展性的宣传,也是模式之一。以温州宣传“兰小草”这位生前连续15年隐姓埋名为慈善事业捐款,因病去世后才被人知晓的中年乡村医生王珏为例,市属媒体不仅采用多种手法报道其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而且报道近千市民含泪送别“兰小草”。温州市追授“兰小草”最美温州人和道德模范特别奖,“兰小草”入选中国好人榜、“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医生和中华慈善楷模奖。“兰小草”道德馆开馆,赞美“兰小草”的MTV、微电影、电影、戏剧等播映和上演,“兰小草”生前捐款日定为温州爱心宣传日,温州全城开启“接力‘兰小草’、构筑‘道德链’”主题活动等,使人们在一个接一个的仪式中强烈地经受着道德洗礼,激发了人们把温州建成“大爱之城”“道德高地”的共同理想。
4.对传播载体的仪式性建构。
媒体除重视对传播内容和文本的仪式性建构以外,还注重对传播载体的仪式性打造。如报媒重视版面的仪式感设计,刊出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专特刊,在重大主题报道或特别报道中推行“编者按语+报道文本+记者手记”的仪式性方式等;广电媒体重视播音主持的仪式性表述、节目现场仪式性氛围的营造、节目流程和节目制作的仪式化呈现等。
由上述可见,仪式化传播对媒体的深层意义在于:实现“信息传递”向“意义建构”、“浅阅读”向“深阅读”、传播价值“潜在化”向“最大化”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