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虎X吴晓波:回顾2022年九大营销议题

曹虎X吴晓波:回顾2022年九大营销议题-传播蛙

上周,科特勒咨询集团(KMG)全球合伙人、中国区总裁曹虎博士做客吴晓波频道直播间,与主持人(正见品牌管理顾问创始人&CEO崔洪波先生)针对九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过程精彩纷呈。其中包括以下议题:

议题一:直播可以带货,还有必要打造品牌吗?

议题二:私域是否是企业营销的必选项目?

议题三:新消费品牌是否推动了营销重构?

议题四:如何正确理解数字营销?

议题五:如何衡量数字时代的品牌价值?

议题六:新品牌如何在无限货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议题七:数字化和B2B业务如何结合?

议题八: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议题九:为什么社会责任对中国企业变得如此重要?

以下为直播速记精编版。

议题一:直播可以带货,还有必要打造品牌吗?

主持人(崔洪波):

大家好,欢迎来到吴晓波频道。今天直播的主题是《营销就是创建品牌联想》,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了科特勒咨询集团(KMG)全球合伙人、中国区总裁曹虎博士。

今天我们讨论关键的三大议题,一是如何发现当下的机遇,二是如何重新理解品牌内核,三是营销怎么做(针对直播实录,科特勒增长实验室将其拆分为九大分议题)。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曹老师,直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大家在直播间随机看到、随手下单,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通过打造品牌的方式来提高消费者认知吗?

曹虎:

直播使我们能够抛开过去的线下渠道,直接在线上触达到商品,这就是刚才洪波老师所讲的,你看见、你下单,然后你走人——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个试用过程,特别是长尾产品,和消费者见面并被试用,这种机会过去只能大企业才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试用体验是打造品牌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过去打造品牌是通过广告,今天消费者体验、试用、内容、社群、粉丝都构成了打造品牌的核心,所以我觉得,不是直播让品牌不再重要,反而是使品牌更加重要。直播带来了全新的塑造品牌的方式,我觉得这是企业都要采用的方式,而且要把它纳入到总体品牌塑造当中。

主持人(崔洪波):

消费者在直播间的感受越来越聚焦和关注产品的变化。比如在直播间里,达人给某品牌播产品说了5分钟,他传递的内容几乎都是跟产品有关的,很少跟这个品牌本身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意味着:在品牌建设的方式上,大家可能更关注产品本身的一些东西?还是说我在直播间里怎么样去调整和优化品牌,跟它的内容更契合?

曹虎:

我觉得这可能需要从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是所有产品和品类都是一样的。

重量级购买的品类,比如母婴产品、银行金融产品、房子、汽车,这些品类都需要非常多的信息来源,需要反复多次比较,需要了解企业背后的故事来建立信任,所以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一次性的直播能够解决的,所以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复杂的多内容的构成。

对于低介入品类,比如买牛肉、红酒等日常的、比较熟悉的轻量级购买产品,这个时候消费者的决策路径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产品的独特卖点、产品的价格或者使用场景,甚至只是产品的包装,他就会愿意下单。这种下单我理解为试用——消费者愿意冒险去试用:买错了,后果不严重,咱下次不用了;买对了,我会复购,我会深度了解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其他的产品,是不是会推荐给我的朋友。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区分品类,是高介入度还是低介入的产品。把直播理解成是我们建立品牌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消费者的产品试用。这次试用所构成的体验,对于构建品牌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步。我更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

主持人(崔洪波):

从曹老师刚才的回答,我大概有一个理解,主要看品牌所在品类的决策难度或决策周期,或者决策效率,到底对品牌的依赖度有多高。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其实直播间本身就是品牌的转化场,看起来好像是通过产品带入的,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背后去了解这个品牌之后,他才更容易去下决策或者是下单,是这个逻辑。

曹虎:

是的,直播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渠道,但是它是一种带有内容的和即时性的这种渠道。

主持人(崔洪波):

所以它其实就是一个反馈,你的品牌如果比较强,在这里可能很快得到反馈,尤其在一些重决策的领域。但是如果你的品牌比较弱,或者消费者没有听过,他可能就要去搜集更多的信息,来加快他的决策或者是辅助决策,这个时候你想在直播间立刻转化就有点难度。

曹虎:

是的,所以很多直播间你可以变成留资,或者建立线下联系等。我想补充一句:任何的渠道红利其实都无法改变你的品牌强度。如果你的品牌不强,抓住渠道红利就能把品牌做强是不可能的,这两者是不可替代的。

结论一:对于不同品类,直播有着不同的价值,直播带货类似于试用。

 

议题二

私域是否是企业营销的必选项目?

主持人(崔洪波):

对,所以说在直播间把货卖好并不等于你是一个品牌,但是只有你是一个品牌,才能在直播间更好地卖货。接着我们再去讨论另外一个热点的话题:品牌离不开数字营销,但是线上公域流量费用越来越贵,很多企业就慢慢转向了私域。曹老师,从你的角度上看的话,私域未来是不是企业营销的必选项目?

曹虎:

对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拉回来一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的使命,就是创造顾客,这是德鲁克的一句话。所以企业要围绕顾客来展开经营,企业的资产其实就是顾客所有的终身价值之和。

从这个角度来说,顾客是我们的核心,那么我们今天看私域也好,公域也好,根本性的原因不在于公域流量和成本越来越贵,这是一个战术性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是今天的数字化平台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场景更加数字化,使我们在人类历史当中第一次可以真正地去识别、连接和经营我们的顾客。私域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在于你可以反复触达顾客,比公域的获客成本要低。私域的根本性价值在于把顾客经营变成了可能,而经营顾客又是企业真正价值的来源。

过去我们传统的营销理念认为顾客是猎物,我们要用市场细分和4p去狩猎他们,把一个产品卖给所有人,这种理念在今天还有效,但是已经远远不够了。今天新的营销理念是什么?是我们要把很多相关的产品卖给一个顾客,是伴随着顾客的终身价值,实现顾客长期的价值塑造。私域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形成了顾客长期经营和构建互利价值的一种基础。

结论二:私域的本质在于形成顾客长期经营和构建互利价值的基础。

 

议题三:

新消费品牌是否推动了营销重构?

主持人(崔洪波):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几年品牌打造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也见证了很多新消费品牌的崛起,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推动这种营销的重构?这些新消费品牌是不是推动了营销的方式方法甚至本质的一些变化?

曹虎:

推动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我挑几个我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讲一讲:

首先,消费者的变化是最根本性的因素。如果没有消费者变化的口味,变化的需求,变化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景,变化的对价值的判断,新消费就不可能出现。消费者端的变化反映到供给端,就是需要新的产品、新的供应、新的品牌故事、新的使用场景、新的功能、新的包装、新的材料等。

其次,媒介的变化。每一次的新兴的全球大品牌都是伴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出现的。早期的平面广告使可口可乐出现,电视广告广播广告使宝洁变得家喻户晓,到后来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你会看到一代一代的媒体的变化,都催生了那些适应媒体变化,用新的叙事方式和触达消费者方式成功的品牌。掌握媒体的变化是新消费品牌起步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第三,渠道的变化。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兴渠道,我们把它叫做新兴的货架也行,已经形成了线上和线下联通的渠道。同时,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又在细分,比如线下的新零售、社区团购、近场零售、快闪店等等;线上除了过去的平台电商,还有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社群电商等等,所以品牌触达消费者的方式空前发达。任何一种新渠道的出现,都有机会塑造出新的品牌。比如novo咖啡基本就是靠外卖提供的,瑞幸则是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门店的限制,突破了像星巴克这样的巨头形成的这种自营店的模式。

第四,技术的变化。无论是包装技术、原材料技术还是生产技术,只要你有想法、洞察了消费者新的需求,这些创业者就都有机会利用新需求、新场景、新媒介、新渠道和新技术,讲述一个全新的或者是增强型的连接过去并启程未来的价值故事。

以上这些都是新消费品牌起步的根本性的原因。

结论三:新消费之所以崛起,背后是顾客、媒介、渠道和技术的变化的合力。

 

议题四:

如何正确理解数字营销?

主持人(崔洪波):

到底什么是数字营销?是不是做了短视频广告,做了搜索,做了社交媒体,或者做了电商,就是在做数字营销?你怎么看这件事情?

曹虎:

很多时候,对一个问题的界定往往首先来自于我们个人的体验和经验。接触多了,你就会开始去这样理解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对数字营销的体验还是停留在电商、社交平台、数字化的广告的层面。但实际上,当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一个对企业增长负责的CEO,一个创业者,我们对数字营销的理解,其实它是一个更加纵深和全方位的数字营销。

首先,它改变的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数字营销前时代,生产和供给的关系是先有了生产再有供给,我先做好产品,然后我去想顾客是谁,我怎么卖给他。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怎么样影响我的供给和生产,要靠线下调研,这是一个非常滞后的、缓慢的过程。你的产品卖得好不好、是不是畅销,这是一个巨大的赌博。过去企业经营最难的部分就是大量的库存占用了我们的资金。但是数字营销的出现解决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顾客需求的数字化在线。

无论是C2B(CustomertoBusiness,消费者到企业)还是S2B(SupplychainplatformtoBusiness,供应链到企业),它都能够让顾客需求通过数字化连接及时地反馈给企业,从而让企业能够根据顾客的需求来优化设计、生产、运输、库存和营销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边界开始模糊,所以就有一个新的概念叫Prosumer(产销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是我觉得数字营销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对价值和生产力的提升。这个变革体现在供应链管理上,使生产和需求由于数字连接而变得更加有效。

第二,数字营销让企业理解顾客、连接顾客、经营顾客、触达顾客变得极为有效率,数字营销带来了下游价值的最大化。通过管理顾客终身价值,实现企业生意和价值的提升。

第三,供应链管理和顾客经营这两者最底层的是企业内部经营思想的转变,是企业内部能够善用数据,把数据变成信息,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洞察,把洞察变成战略决策,最终变成企业经营宝库的这套能力,它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而且不光是数字化,还有智能化。今天的企业已经产生了很多数据,但他们不会用,无法影响价值创造,这就很可惜。所以企业内部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要构建真正的数据驱动、顾客需求驱动的组织文化流程和个人以及团队能力。

这三者构成了数字化营销的一个全景图。

主持人(崔洪波):

如果这样看,我们目前对数字化营销其实还远远没有理解到位,应用也远远没有到位。企业做数字营销跟传统营销相比的话,最根本的不同到底是哪几点?

曹虎:

我觉得数字营销和传统企业经营,如果说要挑一个最根本的不同,是企业经营重心的不同。

过去企业经营的重心是生产和制造。过去的组织结构设计、企业资源和价值创造都是围绕着生产。目标是确定的,我要生产100万件产品,所以细分化的流水线式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的,效率比较高,每个人负责一块,总体来说你不需要想太多,你就把这一块做好就行了是吧?这是适合大工业生产的。

另外我们还会关注供应链,关注前端的投入,资源的占据,寻求规模效益。与规模效应相关的是经验曲线。我做这件事情做得多了,单位变动成本就下降了是吧?这是企业过去的经营逻辑和技术。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如果你的核心是围绕生产制造,发挥作用的就是规模效应、经验曲线和麦克波特所提出的经典战略学当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better or cheaper(我要么做得比你更好,要么就是比你更便宜)。这在制造业的世界当中,是非常正确的经典的战略优势的来源。

但是到了今天,变成了以顾客经营为核心,也就是以下游价值为核心。企业的经营逻辑不再是最大化的规模性生产,这个仍旧有效,但是已经不够了。今天要围绕着顾客价值最大化,经营的所有重点就是提升顾客保留率,提升顾客的平均终身价值。

倒推回去,企业就从过去的规模经济变成范围经济和顾客经营。过去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精准定位,better和cheaper依然重要,但是多了一个longer——要让顾客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怎么实现longer?我们必须要用多元化的、生态化的、互补型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就要待在我这里,否则你离我而去的转换成本会很高。比如美团和亚马逊这两家企业,他们的实践都非常好地诠释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他们的业务似乎非常不聚焦,做了很多很多元化的事情,其实他们非常聚焦,聚焦在“核心客户”身上。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最核心的这批客户能够更好地留在这儿。通过创造更多的产品,为核心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升顾客终身价值(LTV),这是它的根本性逻辑。

“Better、Cheaper、Longer”,这三个路径是企业在今天数智化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结论四:“Better、Cheaper、Longer”(更好、更便宜或更长久),这三个路径是企业在今天数智化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议题五:

如何衡量数字时代的品牌价值?

主持人(崔洪波):

从传统营销到数字营销,企业从思维到逻辑到做法再到行动,它是一个体系化的转变和系统的调整,这对很多企业家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企业从传统营销走过来的时候,在这种转变的时候他很痛苦,他一方面认为要固守传统的那套东西,另一方面在数字营销这一块,他又很纠结。

回到我们刚才的讨论上来说,为什么很多新消费品牌起得特别快,因为他不纠结,本质上是用数字营销的范式去打,他没有经历传统营销的时代,甚至说这个品牌从诞生的时候就是因数字营销而生,快速驱动了自己的成长,他实际上等于这种范式革命的受益者。

曹老师,怎么去衡量数字时代的品牌价值,变成一个对很多企业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从您的角度怎么看呢?

曹虎:

品牌价值的衡量,分成动态和静态两大类型的指标。

静态指标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品牌渗透率,就是你这个品牌在该品类当中的平均渗透率。其次是品牌溢价率,它能反映品牌强度。因为品牌资产有一种非常简单的算法,就是价格减去这个产品的平均价格,然后乘以销量,这可以大约算出品牌资产的品牌溢价。在大家原材料和工艺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额外支出的那部分价格就是你的品牌权益和品牌资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但是总体上来说渗透和溢价就是品牌的静态指标,它反映的是品牌到现在为止过去积累的成功。

关于前瞻性的动态指标体系,反映的则是你未来是否可以持续成功或者潜力有多大。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做品牌融入度,指的是品牌的购买者当中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愿意主动参与品牌活动,加入品牌社群,而且不计成本地在社群里主动贡献内容和参与传播,有多少人把你的品牌当成他生活当中非常亲密的一部分,甚至非常隐私的一部分。

它带来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不仅仅是参与,而且是某种创造。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指标。如果你有这种强度的品牌融入度,那么你这个品牌未来增长是非常可观的。很多小众品牌就是基于这种部落式的、宗教般的情感,它往往具备这种特征。这种品牌增长的主要动力恰恰就来自于这种超级热情的品牌使用者,他们会成为品牌增长的主要杠杆,他们创造内容、自发活动,这些人发明的一些新的使用场景带动了品牌的发展。

在科特勒先生《营销管理》最新16版当中,他举了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有个品牌叫streamsoda(家用苏打),大家很喜欢它,甚至为它发明了好多新用途,这是原来厂家自身都没想到的,特别激动人心。

曹虎X吴晓波:回顾2022年九大营销议题-传播蛙
主持人(崔洪波):

相当于品牌和用户融为一体了,而且用户变成了品牌改变的推动者。以前品牌向用户去传递,但是今天可能是用户参与共创,然后又给品牌提了很多新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反哺这个品牌,让它更有竞争力,对吧?

曹虎:

对,特别是一些高体验的、文化的、小众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产品,在这种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广告依然重要,因为它可以构建信任和认知。但是再往后,效率最高的是数字化的口碑,比如小红书的笔记互动、社群粉丝之间的推荐和传播,形成一种新的场域,这种场域会推动这个品牌拥有改变和变革的可能。

结论五:数字时代品牌价值的衡量指标分成动态和静态两大类型,动态指标看品牌融入度,静态指标看品牌渗透率和品牌溢价率。

 

议题六:

新品牌如何在无限货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主持人(崔洪波):

现在是从有限货架到无限货架的时代,但是在这样的时代里,看起来商家的门槛其实变得更低,机会更多了,但是这种扁平化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

比如以前在线下可能有些货架上只能有10个左右品牌或者三五个品牌,但是今天在无限货架的时代,很有可能在一个类别里突然之间品牌大爆炸,比如很多新的类别里会有1000个品牌,2000个品牌,对于一个新的中小企业,它应该怎么样才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曹虎:

这是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一个经典挑战。所以用一个简单的回答——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越需要品牌,对吧?品牌是帮助我们进行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一个依据。那么,如何做品牌呢?

一是品牌要与消费者具备更多的相关性。怎么更加相关?可能我们要做越来越细分的市场,要做利基市场。我不能成为全国第一,我能成为全市第一;成不了全市第一,我能成为全区第一,全街道第一。

二是找到你的最核心的天使级用户。找到在利基市场当中能与你的品牌产生强烈共鸣和呼应的超级粉丝,这些人信赖、欣赏和支持你的品牌,只有找到这些人,你才拥有发力点。

三是你要和这些人共创,慢慢实现破圈。从原来只服务这些人,慢慢扩展到更泛的人群,这是个基本的逻辑。纵观今天很多线上品牌,特别是一些小众品牌,它是怎样被你知道的?比如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但是我为什么会知道二次元的化妆品?是因为它在不断扩圈,从核心围绕着日系二次元的化妆品,变成了国风国潮的新时代的商品,这是一个不断扩圈的过程。

当然,任何产品,特别是新消费,都无法逃开这种长尾的诅咒,这是符合能量分布规律的,1%的产品可能占了90%的关注度,怎么打破这个魔咒,我们就需要通过利基市场和核心粉丝共同破圈,进入更广泛的人群和更主流的渠道,都要走这么一个过程。

结论六:利基市场+天使用户+破圈,是新品牌突围而出的主要逻辑。

 

议题七:

数字化和B2B业务如何结合?

主持人(崔洪波):

我们在后台也搜集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做B2B生意的,以前销售主要是业务员上门,但是今天刚才两位老师提到的数字化,我总觉得离我很远,请问数字化和B2B业务可以怎么结合?

曹虎:

科特勒先生有本书叫《营销革命5.0》,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每个行业的数字化进展的深度和节奏是不同的。有些行业的数字化进展非常快,比如金融、零售,但有些行业的数字化渗透率和数字化影响的广度、深度就不如其他行业快。

曹虎X吴晓波:回顾2022年九大营销议题-传播蛙

比如你做B2B的零部件销售,你的客户基本上用手指头就能算过来,这种客户是定期性的重复性购买,这个关系是要靠长期的合同和人际关系构建的。所以这个时候数字化对你来说:

首先是如何在既有客户关系基础之上提升顾客关系维护的效率,降低顾客关系维护的成本,让顾客从过去的短期单变成长期单。

其次是进行顾客分级,比如利润顾客、走量型顾客、灯塔型顾客等等,分级之后给顾客匹配不同的产品报价服务组合包,然后匹配不同的销售团队去更好地服务客户。

第三,将营销活动数字化。你要做大量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赋能给顾客,让顾客更好地使用你的零部件产品;另外还可以做线上研讨会、直播,做顾客在线参观和互动,将营销内容和互动数字化,能很大提升你的营销效率。

所以,对B2B企业来说,你要结合你的企业在增长中面对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以此来回推你的数字化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任何企业的实际经营中,不要去追求宏大策略,这往往会功亏一篑。为什么?一定要什么事最着急,什么事能马上见效果就先做。大家建立信心了,后面就容易开展了。

结论七:顾客关系运营+顾客分级+营销活动数字化,是B2B企业营销与数字化的关联点。

 

议题八:

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主持人(崔洪波):

曹老师,我们后台收到了一个问题,比较尖锐,也比较直接,他说:“我想通过直播间去卖羊毛袜,但是直播间卖的袜子定价很多都是40元6双的,我们的价格比较高,是100元3双,请问我们该怎么打造营销价值感?”这个问题很尖锐。

曹虎: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难点不在于怎么在直播间里成交,而在于——在开直播之前,我需要做哪些集客的、内容的工作和价值塑造的工作。

成交是最终结果,但是如果你不修渠,不建水源,怎么会水到渠成呢?对吧?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我需要在前期准备什么,才可以实现我比别人卖得贵一倍的羊毛袜能够在直播间里成交?

我们永远不要想着怎么去卖货,因为这个问题你是没有答案的,是无解的。你应该反过来看,问自己第一个问题:在前边环节需要做什么,我才可以卖出去这么贵的东西?

接着是问第二个问题:我如何为消费者创造4倍以上的价值,才能卖出去这些高出平均价格2倍的羊毛袜?

第三个问题:去假设,购买你的羊毛袜的顾客的购买动机是什么?他怎么判断羊毛袜的价值和价格?哪些价值是这些人最看重的?什么价值是我现有的竞争对手没有足够塑造的?什么价值是我能够塑造10倍以上而且消费者很看重的?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觉得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些问题还可以再深化下去,对任何一件事情,你要连着问五个为什么,你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这些东西才能帮助我们解决表面上的问题。

做生意有个基本性原则:你永远不要去想着我要挣多少钱,或简单说你要怎么去卖这个货,你要永远想着——我怎么样能够为顾客多创造1倍甚至10倍的价值。如果这个问题你没有答案,那么你的根本性问题不在于你不会卖货,而在于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主持人(崔洪波):

很多企业或者企业家都是焦虑在一个表面上,为什么我的货卖不动,是不是我的货本身出了问题?但是可能我们更应该思考你有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果你没有为顾客创造价值,凭什么他会去买你的货?这才是根本的思考逻辑和方法。我觉得刚才曹老师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非常经典,非常精彩,其实他告诉了我们:当你反思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最好要再问自己五个为什么?在你反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可能答案就陆陆续续呈现了。刚才曹老师提到塑造顾客价值,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具体去做呢?

曹虎:

从营销1.0时代到5.0时代,营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战略范式在不断迭代,但是它不变的基本范式是: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一整套的流程理念和战略。

我不是说生产制造和供应链不重要,它仍旧非常重要,这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是必要条件,但是它不是充分条件,一定要加上对顾客价值的深度理解,否则你投入的成本是无效的,是和顾客不相关的。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容易过度关注或者单一关注生产制造?原因在于这个领域当中的确定性很强。你比较容易知道你的产品质量、功能特征,它的确定性很强,老板容易理解,能看得到。

而顾客价值这件事情是非常难的,说起来很容易,但在企业的真实实践当中,顾客价值是个很虚的事情。老板每天能看见生产线、看见质检、配方、良品率、成本,这些都能看得清楚且容易掌控,所以这些变成了重点。但是顾客价值这件事情看不见摸不着,就像爱情一样。顾客价值极为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量化和显性化顾客价值,从而导致顾客价值的虚无化和口号化,最后大家就不信了。这是问题所在。

一个企业要真正成为顾客价值驱动的企业,成为一个伟大的价值型企业,就一定要有能力、有方法把你的顾客价值显像化、定量化、可追踪化,以顾客价值来指导你的研发生产和传播布局。

“顾客价值”这四个字,它是高度基于顾客的主观感受的,特别是消费品。不同的顾客对价值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创造了多元化的市场可能性和市场细分。

首先,在我们谈顾客价值之前,一定要理解我们所服务的目标顾客和目标细分市场是什么,这是个前置性条件,在此基础上谈价值比较容易。

第二,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产品都要卖得贵,所有的品牌都要追求所谓的售价溢价化最高。品牌追求是价值,这个价值不一定非反映在价格上面,也可以反映在平均购买宽度和整个生态链价值当中。很多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但它仍旧有很高的品牌价值,比如谷歌。要从生态角度去理解价值。

很多生活日用品可以走厚道好货的路线,走薄利多销,要建立品牌家族的信任。企业的品牌价值就体现在产品极大地融入了消费者生活场景,不追求单一产品的暴利,而是追求家族品牌的份额和顾客长期生活的陪伴;

在高精尖产品比如奢侈品行业,顾客价值主要呈现在外部性,比如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这种归属感。这个时候我们通过独特的定价方式实现阶层的表达和分化,去把价值凸显出来。这个时候相对高的价格或者相对比较高的价值交付,恰恰是构成品牌故事和成就品牌的基石。

如何提升感知价值,我觉得有很多种方式。比如通过审美和设计;通过创造专属性,针对场景的专属性,针对特定人群的专属性;还可以通过技术,比如新的工艺,新的包装,新的原材料,甚至新的保鲜和存储的方式,都会带来比较高的价值;另外,通过讲述故事,依附价值观,这些都是能够提升超出产品物料和生产成本之上的额外价值,这也是整个消费者购买全价值当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结论八:把顾客价值显像化、定量化、可追踪化,以顾客价值指导产品研发生产和传播布局。

 

议题九:

为什么社会责任对中国企业变得如此重要?

主持人(崔洪波):

创造超越于产品本身价值之外的价值,我觉得与吴晓波老师提到的新国货运动有契合之处,比如新审美、新连接、新技术,这几点都跟您不谋而合。

您刚才提到了另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叫专属感,也就是我们说的这种圈层效应,或者能够让他有一种专为他所定制的感觉。我们今天也看到有很多产业都出现了这种定制化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做这种提升感知价值的点。个性化定制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营销上的变化。

最后一个问题,最新版的《营销管理》其实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营销方向,关键词叫社会责任,为什么社会责任在当下这个环境对中国企业变得如此的重要?

曹虎:

我觉得有几个因素:

第一,企业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幸福指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今天,企业不仅要关注短期的股东利润,还要尽到一个企业公民的职责,所以你要创造社会价值,要持续发展,要关爱环境,要为员工和供应商甚至社区都创造价值。

第二,企业发展是有内在要求的,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带来外部的约束,让企业能够通过优化治理,减少碳排放,提升合规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通过创新来提升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通过污染环境降低成本来获胜。这种外部的约束性带来了内部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尽社会责任的一个内部性的要求。

第三,顾客越来越关注生产产品的这家企业是不是有道德的,是不是关注社会事务的,是不是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价值观的,这涉及到顾客是否会对企业和品牌形成长期忠诚,这很关键。

这三者——内部性、外部性和顾客本身,对企业品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变得非常重要。

结论九:内部性、外部性和顾客本身,都对企业品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科特勒增长实验室

来源:科特勒营销战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