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量电商”时代的增长突破口在哪里?

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直至今日,对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说,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且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电商行业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无数颇具颠覆性的成长和转变。而这些成长和转变带来的影响,席卷了每一个产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有网购习惯的普通消费者,我的网购经历了从PC端复杂的选品付款到智能手机端的一点到家;经历了从淘宝、京东等大平台到小程序、微商等小微商家;经历了从自行搜索比价到通过直播、网红带货等方式迅速下单。

可以说,每一个网购的消费者都是电商行业的见证人和推动者。当我们享受到电商带来的便利时,品牌和企业则在面对一场非生即死的洗礼。

“留量电商”时代的增长突破口在哪里?-传播蛙

有人说,如果在今天不能通过网购买到某个产品,这个产品就很难做起来,极端点说,甚至是必死的。当然,即使能在网上买到你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卖好。

这就是全民电商的现实,也是时代对于品牌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性要求。

而在电商发展初期,则伴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崛起。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聚合式电商平台为代表,这些电商平台以复刻传统零售行业的方式逐步成为电商领域的巨头。与传统零售类似,聚合式电商平台相当于传统卖场,品牌入驻平台需要交纳上架费、广告费、活动费等各项费用才能争取到更好的曝光位置。

在平台式电商的模式下,平台是一个聚流量的地方。

平台越大,安全性、便捷性越高,入驻的品牌越多,购物体验越好,则平台流量就越大;而对于入驻平台的品牌来说,平台的流量是漏斗形的,只有提高自身运营能力,才能吸引到平台内的更多流量。


这一阶段,品牌需要研究平台规则,研究如何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从前端的页面设计、客服,到中台的活动策划,再到后台的物流、售后都需要一一提高。从而,也随之出现了许多电商代运营的公司。

平台、品牌、代运营公司共同构成了流量电商的基础生态。

在一个平台体系内,平台实力越强,吸引到的入驻品牌就越多越好;而入驻品牌越多,消费者选择越广,平台流量也就越大;流量越大的平台,为品牌带来的流量红利就越大。

可以说,平台与品牌此时是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关系。

此时,品牌增长突破口的方向很明显:一是提高自身的电商运营能力,或是找一个靠谱的电商代运营公司;二是从线下走到线上,入驻更多有价值、有实力的平台,并利用平台流量实现销售转化。

“留量电商”时代的增长突破口在哪里?-传播蛙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连接、触达、运营越来越便捷,用户数字化、在线化正逐步完成。在这一阶段,平台的泛流量红利期已经褪去,依靠流量争夺打开市场、实现增长突破的可能性极具减弱。

对于今天的品牌而言,拉长用户生命周期远比获取新流量的回报更高。深耕存量用户、缩短连接通路、搭建私域流量体系成为了运营共识。

所谓私域流量,就是能够被内容创作者主动掌握的流量,即通过自己的品牌、个人影响力等自己的平台带来的流量。

经过一场疫情,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搭建自身私域流量体系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平台获取的流量终究属于平台,实现流量转化不仅耗资大、通路长,且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平台的泛流量红利期已过,不能让平台的瓶颈期成为限制品牌发展的理由。


因此,把用户分级,找出核心用户,实现粉丝渠道化,促进品牌粉丝主动生产内容,同时把内容转化为生产力、带货力成为品牌新的增长突破口。


当你的用户成为了你的推广者,自主为你传播,并通过传播的动作获取实际好处,建立品牌与粉丝之间的深层利益捆绑,才能让私域流量体系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自循环系统。

显然,在搭建私域流量体系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粉丝渠道化。

这种操作的本质即企业通过内容、产品、服务等手段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再通过激励机制、会员体制、分润体系等手段实现C端裂变,从而实现流量最大化,私域流量最大化,私域流量的价值最大化。

“留量电商”时代的增长突破口在哪里?-传播蛙

在电商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见证过与电商平台共同成长崛起的品牌,见证过在电商时代勇于转型、积极探索的传统品牌,见证过玩转私域流量而爆发的新兴品牌……对于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行业类型、不同经济实力的品牌而言,数字化、智能化都是大势所趋。在这一前提下,无论是公域平台还是私域流量,都充满了机遇。

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应该包括私域营销和公域营销两方面。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漏掉一个本该影响的人,更全面细致地找到用户,并通过反复触达实现用户筛选、圈粉的目的。

据我观察,大部分企业往往只在公域或私域某一方面经验更多、更擅长。因此,想要实现突破,不妨在保证强势能力的基础上,补足弱势能力。

无论是流量时代的平台策略,还是留量时代的精细化运营策略,都是企业始终需要坚持和精进的能力。区别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准不同的症结,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案,对症发力。

 

作者:粉丝工场创始人丁丁

来源:深度粉销(sdfenxiao)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