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成就品牌

冷媒热用

麦克卢汉在《理论媒介》中提出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

电话、言语、卡通、电视、讨论课,这些是冷媒介。

广播、印刷、照片、电影、讲授课,这些是热媒介。

场景成就品牌-传播蛙

冷热媒介的区别,在于信息清晰度和受众参与度。高清媒介热,低清媒介冷;热媒介参与度低,冷媒介参与度高。

上述冷热媒介的划分,除对电视的划分有不同认知外,其它赞同。

从上述冷热媒介划分看,热媒介是高效媒体,传播效率高。但对热媒体的要求是信息“清晰度高”,这从目前各类品牌理论(UPS、定位论、冲突论)热衷于创作LOGO和SLOGAN可以看出来。越鲜明的LOGO和SLOGAN,信息清晰度越高,应用高效的热媒介,成了最高效的认知传播方式。

然而,终端是冷媒介。终端作为媒介,自商业社会以来就有,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提起终端媒介有什么价值呢。

在与品牌专家空手老师的交流中,他的一句话“冷媒热用”启发了我。当终端成为主流媒介时,基于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终端是冷媒,但冷媒与热媒组合时,就变成了热媒

三度空间,立体连接。这就是终端冷媒与社会化媒体、网络媒体的组合。终端是冷媒,网络是热媒。社会化媒体好像具备冷热媒双重属性。

第二,产品升级对传播低清晰度的需求

大众产品对传播效率高的高清晰度、低参与度的媒介需求强烈,随着产品升级,产品认知复杂度增加,对冷媒的需求出现了,因为冷媒适合复杂度高的产品,以及复杂的认知活动,比如沉浸式体验活动。

第三,中国品牌商对终端的参与度高

这是中国渠道的重要特色,深度分销让品牌商的影响力触达终端,从而让终端在某种程度上可控。终端,本来是零售商的认知媒介,品牌商渗透终端,就让终端可以成为品牌商的媒介阵地。当然,“冷媒热用”绝非深度分销的终端生动化那么简单。

第四,场景理论的出现

场景理论是冷媒热用的大前提。

场景造需

终端成为主流媒介与场景有关,正是场景给终端以灵魂,否则,终端只是交易的场所。终端造场,场景造需,终端的价值由此被放大。

场景造需,场景是触发器,场是连接人与货的枢纽。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空手老师畅销书《传神文案》中,也是理解“终端即媒介”的关键词。

01

场景造需

满足已知产品及需求,适用用户导向。对于已有产品概念的,用户是能够准确表达需求的,对于产品创新的表达,往往基于老产品功能的延伸和升级。比如,更好的智能手机。

目前的社会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解决需求不足,就需要供给创造新的需求,而不是在传统供给领域内卷。

场景造需,提出了解决新思维。空手老师的《传神文案》提供了一个案例:占领了全世界玩家客厅的索尼游戏机始终无法在中国年轻人中普及,中国游戏只有端游的网吧时代和手游的卧室时代。马云的回答是:因为目标人群中真的没有客厅。

马云的回答很妙。中国客厅属于家长。任天堂游戏机在中国没有应用场景。

创造新产品,需要创造新需求;创造新需求,需要创造新场景。在一个传统产品严重内卷的时候,从场景出发的需求管理正在成就新的营销导向——从“用户导向”向“场景导向”转变。因此,《新营销》的分析框架是:场景、IP、社群、传播。

场景成就品牌-传播蛙

02

场景是触发器

场景唤醒需求。需求总是在特定场景下被唤醒、被激活、被定位。一个喝酒的人,在不同场景可能喝白酒、啤酒、红酒、果酒等众多酒类,场景是决定性要素。

03

场景是连接器

场景连接两类:一是连接人与货;二是连接不同的人,最终让不同人的需求取得最大公约数。

04

场景定位与场景标配

既然需求与场景相关联,营销认知就要把场景与特定产品(品牌)绑定(定位),并成为特定场景的标配。比如,王老吉早期推广中就与火锅场景绑定,最后成为火锅场景的标配。凉茶在除岭南以外的其它地区本来没有需求,正是特定场景才形成了凉茶行业。

场景标配是场景导向营销体系的最高目标。看到场景特定场景就唤醒消费欲望,看到特定场景即联想到特定品牌。绑定特定场景与特定品牌,就是场景标配。反过来说,品牌有它代表性场景。

终端造场

饭店是卖餐饮的地方,同时也是场景。西贝就发现了餐饮店的“亲子体验”的场景。西贝的亲子活动是运营场景、消费场景与终端场景一体。

我观察到同为火锅品牌,海底捞和巴奴就是不同的场景。海底捞是家庭场景和闺蜜场景、儿童居多,巴奴则是商务场景和好基友场景。

三大场景分别是消费场景、交易场景(终端场景)、运营场景。《新经销》创始人说,产品推广需要“三大场景打通”。

消费场景是应用场景,运营场景是认知场景,终端场景有唤醒需求、认知和交易三大价值。三大场景的设计,要打通成为一个整体。

消费场景,厂商很难批量触达;运营场景,是消费场景的模拟、抽象;终端场景,厂商渗透终端即可改造。

场景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场景中,包括着消费场景。终端造场,就是把原来陈列功能、交易功能的终端,改造成场景。

场景是这样一种情景,让人不自觉地“卷入”其中,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体验、认知。这是营销人追求的目标:踏雪无痕的认知效果。

终端场景,一定源于生活场景,高于生活场景。无论李渡的知味轩,还是梅见的运营场景,都是生活场景与消费场景的统一。

场景成就品牌-传播蛙

终端即媒介,首先从终端造场开始。不再视终端为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生活方式的呈现,而生活场景中营造消费场景。

场景体验

现代有人把体验营销称为“品鉴”、“品尝”,这是原则性错误。

品鉴的标的是货(产品),还是交易思维。场景是连接人与货的连接器。

场景体验的形成有两方面:

一是产品认知的复杂度。热媒介的高清晰度、低复杂度,不需要认知体验;高端、复杂的产品才需要体验。终端作为冷媒介,非常适合进行高参与度、低清晰度的体验形式。

体验是一种多样化感知,不仅仅通过视觉、听觉,而是五官的全方面感知,从而获得难以清晰的语言描述的认知效果。

场景连接,终端再媒介化

场景是冷媒介,体验是低效认知方式。过去如此,现在不是了。

社会化媒介带火了品牌的IP逻辑。我曾戏称IP是“口碑的社会化媒介传播”。口碑是低效传播媒介,但口碑遇到社会化媒介就变了。

同样,终端是冷媒介,即使终端场景化,也只是改变了认知的效果,而没有改变冷媒介认知的效率。但是,当终端场景遇到社群和网络时,这一切都改变了。

旧媒介与新媒介

电视、报纸、无线电等媒介,广告标的是货(产品、品牌)、组织等。

用人货场的分析框架,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介的传播标的,如果是货,传播极其困难;人是社会化媒介传播的接受者和再传播的发起者,不是传播的标的。比较有效的传播标的,一是内容,二是场景。

终端即媒介,不是按照交易逻辑设计场景,而是按照传播逻辑设计场景。当按照传播逻辑设计场景时,拿着智能手机的人就会主动成为传播者。比如,参加主题活动的人,参与体验式活动的人,很容易在场景氛围中自动 自发地传播。

自动自发地传播,这是终端场景成为高效传播媒介时的基本目的。也是旧媒介与新媒介的区别:旧媒介是播,新媒介是传。

场景成就品牌-传播蛙

 

三大场景

传统的营销理论强调“用户导向”,在《新营销》一书中,我提出了“场景导向”,并提出新营销的基本框架是:场景、IP、社群、传播。

营销是满足用户需求。这是用户导向的基石。那么,谁是用户?用户是有相似需求的群体。产品满足相似用户的需求。

这个理论有一个BUG。需求是环境的产物,与用户个体相关,也是环境相关。在一个场景中,不同用户的需求可能会趋同。比如,一场宴会,用相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决定产品的要素是场景。比如,一人喝酒,在不同场景中可以选择白酒、啤酒、红酒、果酒等众多酒类,场景是决定性要素。

用户导向强调需求的个体性,场景造需,场景是触发器,场是连接人与货的枢纽。以细分找到共性。场景导向强调需求的社会性,以场景找到需求的共性。

在实践中场景有三种形态:消费场景、终端场景、运营场景。

场景成就品牌-传播蛙

消费场景是洞察需求的场景,是形成场景标配的场景。

运营场景中推广过程中的场景,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运营场景是更抽象化的消费场景,更易加深场景记忆。

终端场景是唤醒需求的场景,一旦看到终端场景,即联想到消费场景、运营场景,从而唤醒场景需求,达成交易。

场景成就品牌

终端即媒介,场景成就品牌。这两句必须联系起来。

场景形成强认知,这点无疑义。因为终端是冷媒介,适合高参与度认知。参与度越高,认知越强烈。

终端造场,场景与社会化媒体结合,冷媒热用,场景的认知效率大大提升。

这样一来,终端既具备冷媒的强认知,也具备热媒的高效率认知。达成了认知效率与认知强度的均衡。

总结:高端产品需要强认知,大众媒体不适合;社会化新媒体,内容裂变不可靠。终端为媒,冷媒热用,强认知、热传播,成就高端品牌。

终端即媒介,场景成就品牌。

作者:刘春雄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