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

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传播蛙

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是是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是继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后形成的传播学派。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学者及其研究者组成,以对文化、技术和传播的理解为特征。奠基人主要有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瑞、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等。媒介环境学一词最早由麦克卢汉提出,由尼尔·波兹曼正式使用,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为:把媒介当作环境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媒介和技术对文化和社会在形式上和根本问题上的冲击。该学派关注媒介如何影响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生态思想家、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迪斯最早研究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以及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其弟子芒福德也阐述了人造环境对人和人类文明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内容有: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单一媒介环境或多重媒介环境。主要理论命题有:

(1)假设传播地介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将数据或信息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媒个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

(2)每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忽向,为了描述这些“偏向”的意义,我们应将它放人更广的语境中考察。另外需要确定一种传播媒介的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是何时构建和为何构建的,每一种传播技术里都体现着一些思想,这些思想旨在解决已存在的传播问题,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感觉之中的问题。

(3)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也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这是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关键理论问题,即技术和文化的问题,尤其是传播技术如何影响文化的问题。

(4)关于技术和文化有两种解释,一是“软决定论”,其假设是:虽然媒介使事件发生,但事件的形态和媒介的冲击“却是其他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正在使用之中的信息技术的结果”,即人的能动性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一是“硬决定论”,技术是必然的社会变革的首要决定因素,或者更加广义地说,技术是必然的历史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此外,还有“文化/技术共生论”:人类文化是人与技术或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在理解这个共生关系时,它既不会对媒介/技术抱偏见,也不会对人的因素抱偏见。

代表人物:

第一代:麦克卢汉/英尼斯

英尼斯:具有媒介决定论倾向,并影响了麦克卢汉等后续学者;著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媒》;主要观点:媒介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占支配地位的传播技术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中心。

麦克卢汉: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热媒介。

第二代:波兹曼/沃尔特·翁

波兹曼: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他探析了技术对文化的侵蚀,驳斥了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的观点。

翁对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介史研究中,并提出了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

第三代:保罗·莱文森/梅罗维茨

保罗·莱文森:他持有技术乐观主义论,自称“人类沙文主义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捍卫和阐释,一是自创的媒介理论。提出: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理论和软媒介决定论。出版《新新媒介》。

梅罗维茨:提出了媒介场景交往论,认为新的媒介会产生新的场景/环境,影响场景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来源:百度百科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