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终于开始面对现实了

大家好,今天聊一下滴滴造车的事。

事情是这样子的,8月28号,小鹏汽车发出公告称将发行股票收购滴滴的电动汽车项目,这样一来,滴滴将成为小鹏的股东,而小鹏也把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电动汽车项目收入囊中。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双赢,对于滴滴来说,我觉得它终于也开始面对现实了。

滴滴终于开始面对现实了-传播蛙

滴滴在被重拳出击前野心一度很大,但对于造车这件事,程维也是左右横跳。

2018年,程维曾经在一个饭局中,对着台下王传福等汽车圈的大佬们斩钉截铁地说 “滴滴坚决不造车”。

可见面对汽车圈,程维还是不敢“要战便战”的,当时他还不忘给大佬们画一个大饼,“未来十年,滴滴将服务全球20亿用户,满足50%的出行需求,推广超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车。”

但滴滴后来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当时程维飘了,陷入了自我的现实扭曲立场,毕竟十年还没到嘛。本着严谨的态度,到2028年我们才会说程维吹大了。

虽然程维坚称不造车,但跟车企一起发布定制网约车总是可以的吧,毕竟网约车如果跟私家车都一样,那跟奔驰宝马有什么区别,怎么体现出滴滴用户的专属感?

所以在2020年,滴滴发布了一款名为D1的定制网约车,号称是为滴滴“量声定做”,由滴滴和比亚迪共同开发设计。王传福估计也是信了程维当年画的大饼,打算进入满足50%出行需求的大市场呢。

虽然这个D1是滴滴与比亚迪共同设计,挂的也是比亚迪的牌,但滴滴作为网约车平台方,掌握着很多场景和用户痛点,想必也是进行了很多设计主导。当然最关键的是,滴滴通过参与D1的设计,搭建起了汽车软硬件相关技术团队,班子算是就这么搭起来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也不知道滴滴是不是真的有意做好D1这款车型,还是只是为了把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幌子,向比亚迪偷师学艺来了。面对滴滴这个心机boy,比亚迪只能默默在角落患上伤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2020年D1的发布会上,程维又向大家畅想了一下未来,他表示将在2025年普及100万网约车定制车(也就是D系列车),并且2030年之前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让驾驶舱成为历史。

程维对未来的狂想让人害怕,与另一位造车企业家的“生态化反”有一拼,还好市场的表现让大家冷静了下来。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1年D1共卖出了1万多辆,2022年D1开始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售价15万多,全年共卖出了994辆,2023年至今,D1大概卖出了一千多辆吧。雄心勃勃的D1,距离百万目标销量,还有98.8万辆,感觉胜利就在眼前了。

不过话也说回来,既然你都说了D1是网约车定制车型,个人用户去买它感觉也是怪怪的,这谁会去买啊。每天你用D1来接小孩上下课的时候,估计感觉自己也像一个专车司机,说不准还会面对班主任尴尬的问候,“孩子爸妈这么忙嘛?”

不管怎样,D1的问世,就算是滴滴造车的起点了,后来行业里就不断有消息爆出滴滴要造车,并且时不时地有滴滴收购车厂的传闻流出。

发布完D1的第二年,也就是2021年,滴滴内部的造车项目正式成立,内部将造车项目命名为“达芬奇”,据说一度保持了1700人的规模。据媒体报道,程维在内部大会上曾表态要全力支持达芬奇项目。

这下变成了全力造车了呗,说好的坚决不造车呢。

滴滴终于开始面对现实了-传播蛙

那几年传出跨界造车的企业很多,比如百度华为什么的,但最受关注的恐怕就是小米了,雷军说要投入百亿美元赌上所有荣誉,恐怕程维见状也是想赌上一赌。现在小米估计是为数不多依旧坚持跨界造车的企业了。

作为过来人,王传福一看就觉得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不靠谱,几十上百亿对于造车这件事根本不算钱,还好心喊话雷军不要亏了钱还浪费时间。

雷军的荣誉已经押上牌桌了,怕是不造出车来很难收场,但王传福的提醒倒是对的,造车确实很烧钱,风险是极大的。推出产品前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你还不知道最终产品能不能受用户欢迎,万一折腾几年又搞出一个D1出来,那不是很尴尬?

我看程维现在也是知难而退了,头脑发热并不是常态,毕竟这几年滴滴收到的打击已经够多了,慢慢审视自己、审视现实了。

根据小鹏披露的公告显示,滴滴造车项目(达芬奇)在21年、22年两年,一共亏损了34亿元人民币。根据媒体报道,滴滴造车项目今年就已经裁员过两次,团队从1700多人缩减到了不足千人。

显然,造车项目不能快速转化成收入及利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对于滴滴来说就是一个无底洞,天知道还要往里面投入多少钱,同时还有诸如造车资质、政府关系等一系列的事情要花精力去处理。

况且,现在已经不是早年间那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了,现在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内卷的厉害,蔚小理已经长大成形,长城和比亚迪都开始公开互掐了,特斯拉卖的便宜了还被同行指为恶意降价,滴滴就算造出车来,我看也是凶多吉少。

虽然滴滴成立以来已经累计亏了千亿了,是亏过大钱的企业,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啊,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再不盈利各方投资人想必也很有意见了。

滴滴自从搞了冒险上市又火速退市的迷惑操作后,等于说已经缺乏公开市场的融资渠道了,这就很难支撑造车所需的资金体量了。况且,滴滴现在在自身的网约车业务上还面临着不少问题,网约车这个市场现在已经不被认为是共享经济了,也显然没有程维当年想的那么乐观,不如收收心,练练内功,搞点降本增效啥的。

好消息是,从财务数据来看,滴滴扭亏在望了,若不是受到罚款的影响,滴滴应该是已经盈利了。现在剥离造车业务,顺便获得一些小鹏的股票,正好是滴滴应该做的——摆脱了资金黑洞,又交了个好朋友。

滴滴终于开始面对现实了-传播蛙

造车对于滴滴来说,只能算是个玩票的业务,做好了锦上添花、开辟第二曲线,做不好也不影响网约车基本盘。毕竟滴滴主业还是互联网,造车涉及到的工业技术、工程技术都是滴滴很难弥补的。

但对于小鹏这类汽车厂商来说,造车就是本职工作,在这么卷的市场中,要是做不好这个企业都可能被淘汰掉。所以小鹏对于滴滴造车业务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据说何小鹏一直对B端市场挺感兴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鹏一直在C端市场发力。跟滴滴这次的收购合作,不仅收下了一个比较成型的造车团队,还跟滴滴搞好了关系,以后给网约车做供应商,想必也是水到渠成的。

一笔交易,既获得了团队资产,又打开了销售渠道,也算是一举两得嘛。

何小鹏说,滴滴造车的资产会成为小鹏“MONA”项目的核心部分,而MONA也将成为小鹏的第二品牌,开启小鹏多品牌矩阵的时代。

说实话,我觉得小鹏早就应该搞搞品牌矩阵了,不为别的,就因为“小鹏汽车”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我身边还真的有几个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名字而不买小鹏汽车。

以前人们一般会觉得,名字对于汽车这种大型消费不重要,但现在汽车其实已经有点像消费电子产品了,名字和品牌调性还是挺重要的。虽然奔驰福特啥的也是人名,但你要是取一个“山药蛋汽车”之类过于接地气的名字,恐怕也是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和虚荣心的。

何小鹏说,MONA的量产车面向的就是15万级别市场。这跟之前D1的价位大致一致,当然这个价位也是比亚迪擅长的价格带,看来小鹏明年是要跟比亚迪开战了。

同时,何小鹏还表示2024年全系车都会配备XNGP智驾技术,这就说明MONA这个15万价位的车,也可能体验到自动驾驶。要知道前两年,何小鹏还说15万是电动车的分水岭,说15万以下的车不可能做到高智能辅助驾驶,现在此一时彼一时,小鹏又要开始卷同行了。

总而言之,小鹏收购滴滴造车项目,看上去是一场各得其所的双赢。对于滴滴来说,终于开始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了,对于小鹏来说,交上滴滴这个朋友、拓展品牌矩阵也给未来业务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来源:传播体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