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百度文心一言

大家好,临时写一篇来聊聊文心一言。

今天凌晨国内第一批过审的AIGC(生成式AI)大模型产品陆续上线,百度文心一言再次成为业内焦点,文心一言APP也快速飙升到了App Store免费榜榜首。

显然,率先推出的AIGC产品可以在市场占据有利位置,再加上百度拥有广泛的用户触点,通过用户数据的交互积累,能够形成正循环,与后进者不断拉开距离。

自ChatGPT在今年年初爆红后,国内就掀起了大模型、AIGC的军备竞赛。百度内部显然是下了军令状的,尽管最终发布会演示用的是录播视频,但总算是成为了“全球大厂中首个发布的生成式AI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失利后,百度从不遮掩对自动驾驶与AI的偏爱,ChatGPT的爆红,更让文心一言成为百度战略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二季度财报中,百度也处处提及文心一言对广告、留存、云等业务的推动作用,颇有文心一言改命百度的意思。

百度的一个问题在于,它的旧业务依旧来自于PC互联网的战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本踏空从而掉队BAT,而在AI车联网时代的故事中,百度只能够不断地画大饼畅想未来,而一细化到实际业务场景,却难以找到有力的落地支撑。

在文心一言的故事中依旧如此,它给了百度更多说故事的空间,但至少在短期内,我还尚未能看到它的营利潜力。

当然,依照百度未来的AI战略,文心一言确实是一个必做的产品,但目前还难言为百度改命。

聊一聊百度文心一言-传播蛙

在这几个月中,我对ChatGPT类AIGC产品的看法发生了一些转变。

此前我们在探讨,AIGC产品的流行会不会对搜索引擎产生冲击,OpenAI会不会对谷歌产生威胁。原因很简单,用户通过AIGC入口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截胡了搜索引擎,也就解构了其基于关键词广告的商业模式。

这类观点还能够进行更多延伸,比如说AIGC工具可能将成为用户的终极信息入口,从而让改造整个网红生态格局,因为网红KOL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

比如说你观看KOL种草视频,实际上就是解决商品与你消费决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它也可以通过AIGC而非KOL的方式进行实现,你只需给AIGC工具下需求即可。而随着AIGC的不断发展,它与UGC、PGC之间的质量差异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当然这都是我当时纯逻辑上的推演,即使这是一个AIGC发展的方向,它显然也需要长期迭代来实现。

但现在我认为,AIGC与搜索引擎之间,并不存在强替代关系,AIGC难以颠覆搜索引擎所带来的用户价值。

总的来说,目前看AIGC解决的是创作需求,需要的是效率提升,而搜索引擎解决的是检索需求,需要的是准确度,二者并不是同一种需求。我们下面就以文心一言与百度搜索为例。

聊一聊百度文心一言-传播蛙

由于文心一言是语言模型,所以用户在使用文心一言过程中,必然是通过互动对话为基础的。这就要求用户具有足够的AI互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写prompt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确实是有门槛的。

背后的逻辑并不在于用户写prompt的文字技巧有多难,而在于很多大众用户在想法与表达之间存在极高门槛。

事实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并不多,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还能清晰表达给AI听的人就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破圈至今,依旧是很多专业人士、业内人士在使用。

可以说,目的性对话其实是一件门槛较高、场景较窄的事情。

我们从文心一言的产品引导介绍中也可以看出来,文心一言建议用户体验自己的种草文案创作能力、短视频脚本生成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这都明显是提高创作效率的工作学习场景。

并且在这些创作过程中,需要用户不断地进行对话卷入,让用户不断对文心一言所生成的回答再做应对,这显然是需要消耗用户大量脑细胞的。

当然文心一言也会建议用户体验一些娱乐性功能,比如说让它写段子、写诗,但这些显然都只是百度秀肌肉的功能,有谁会天天用文心一言看段子看诗歌呢?

所以说文心一言对于大众用户来说是一个有一定门槛的效率工具,用户要在好奇尝鲜过后留存下来,通过是有明确的创作效率需求的人,比如说文案、律师、学生、设计师等。

相比之下,传统的搜索引擎搜索实则是一个低门槛、宽场景产品。用户只需要输入关键词,然后不断翻页寻找即可,既省去了与AI交互时的对话思考,也让信息挑选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自己。

同时,由于语言大模型本身的技术特性,它在信息检索准确度方面,实际上是不如传统搜索的。这一点相信用过ChatGPT等产品的人都有体会,AI在不少情况下会自我生成一个不存在的答案,并且让那个答案看上去专业合理,这也是为什么AIGC更强调“创作”,而非“确认”。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心一言是一个高门槛、窄场景的产品,而百度搜索框搜索,是一个低门槛、宽场景产品。所以文心一言产品现阶段的更多是公关性和战略性的,对大众用户而言尚未有太多价值,离商业化变现那就更远了。

聊一聊百度文心一言-传播蛙

由于文心一言指向的是提升创作效率,面向工作场景,就算文心一言的用户是某个具体的人,但它背后代表的其实还是商业场景和职业身份,也就是说其实还是企业用户在使用。

因此文心一言也好、AI也好,并非消费互联网中B2C模式(企业付费、个人使用),而是产业互联网的B2B模式(企业付费、企业使用),关键就在于此。

百度此前的崛起,其实是乘上了中国网民触网的东风,大量新入网网民对信息检索具有强烈需求,最终百度搜索抓住增长风口成为了国民级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引擎的红利也一直吃到现在。

但对于文心一言所代表的AI业务来说,首先它的渗透速度显然会不及消费互联网那样迅速,因此百度无法依靠AI来快速实现指数级增长;其次AI业务的渗透,宏观上来看就是企业办公AI化进程的推动,而从飞书钉钉等办公产品的进展来看,这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我们若从C(用户端)和B(企业端)两端去审视文心一言对百度的推动力,均能发现其受大环境限制明显。

从C端来看,用户场景受限,且需要用户有AI对话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构建,本身就需要漫长的教育与驯化;从B端来看,企业办公的AI提效诉求并不明显,大多数中国企业依旧是向市场要增量,而不是向效率要增量,因此企业AI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总的来看,除了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心提振外,文心一言对当下百度业务的推动作用还十分有限。

AI产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在各方面成熟,等到那时候百度或许才能抵达AI商业的收获期,但那个时点其实并没有这么快到来。

 

来源:传播体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