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

进入冬季,看着街上人们穿着的时尚冲锋衣,或许你也想过这个问题:冲锋衣为什么能挡住大雨大雪的冲击,同时又能透出水汽,穿着不闷热?

这是冲锋衣的“防水透湿”面料决定的,它的原理很好理解。你可以把这样的材料看作一张由许多极细的纤维和孔隙构成的“膜”。因为孔隙足够小,且材料是拒水的,大的水滴即使有强风加持也难以打穿,而分子级的水汽则可以轻松透过孔隙。

但要拉出这样一张“膜”非常不简单。想象一下,你是个“拉面师傅”,现在要把一根直径一厘米的“面条”不断拉长、拉宽,直到拉成数十米长、两米宽的“膜”。这张“膜”不能破,还要保持均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应到面料制作中,实验室和工厂要反复调整材料拉伸过程中的速率、幅度、温度等变量,后续材料和服装的贴合也有极高的工艺门槛。由于业内没有现成的研发数据,加上海外标杆企业的专利壁垒,解决“膜”的问题需要从0到1去突破。

这注定是场硬仗,面对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中国品牌没有别的选择。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拉好一张“膜”有多难

今年,冲锋衣品类的热度有目共睹,但在热闹之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冲锋衣有着非常高的技术门槛。

面料是区分冲锋衣好坏关键。很多中低价格带的冲锋衣,面料的透湿性能并不理想,汗水容易捂在衣服里,穿着体验不佳。而要用上好的面料,品牌需要面对很多难题,成本高只是难题之一。

高端专业品牌的冲锋衣用的常常是国际顶尖防水透湿材料。该面料的防水、透湿、防风特性优秀,但并非每个品牌都能用上它。它会严格筛选合作伙伴,且由于面料本身的高成本,也只有高端产品能“用得起”。

那么自己来做这样的面料可行吗?答案是:非常难。

把优质的防水透湿面料用到产品上,会涉及纺织产业链上一连串的难题——从生产面料的原料,到制造面料的拉膜机、冲锋衣制作的辅料,再到特殊的压胶工艺,每一项都有高门槛。目前,国内的工厂在技术上仍有缺位,国货品牌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突破。

但安踏想做那个“啃硬骨头”的角色。作为一个大众运动品牌,相比爬雪山这类“硬核”户外活动,安踏的受众更倾向于做“轻户外”运动。因此,拥有相同防水透湿性能、成本可控、穿着舒适性更高的自研面料,更符合安踏的发展需求。

这件事如果做成了,安踏将基于技术突破收获竞争优势,同时为行业发展贡献宝贵成果。但更迫切的问题是:在没有太多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安踏必须自己找到一条高效、可靠的创新路子。

这就是安踏和东华大学联合成立创新研究院的背景。2021年,双方正式启动“安踏膜”项目,试图实现先“并跑”、再“领跑”的目标。双方合作颇为“互补”,但在实践中依然要面临许多问题。

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东华大学“安踏膜”项目负责人斯阳告诉「深响」,合作双方一同跨越了非常多的难关。例如,加工“安踏膜”的材料过程中,临界温度非常难控制,稍有偏差“膜”的孔隙就会很不均匀。此外,拉伸“膜”的速率和幅度,“安踏膜”的贴合胶水配方,也需要在持续试错中找到最优解。

所有的难关,仅靠高校或品牌自身都难以解决,但在安踏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一条“过五关斩六将”式的创新路径逐渐明晰。

东华大学有强大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安踏了解消费者需求、有能力调配大量供应链资源。合作意味着科研和制造业的强强联合,且目标明确,创新成果得以从实验室进入工厂,到达消费者手中。

具体到成果上,由无数根纳米纤维堆积而成,内含许多纳米气孔的“安踏膜”,目前即将迭代至2.0版本。安踏方面介绍,1.0版本的安踏膜在性能上已经比肩国际顶尖防水透湿材料,相比第一代,2.0版本在保证防水透湿性能的同时,强化了环保和运动舒适性,因此适用范围更广。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

安踏膜的内部孔隙结构

图源:安踏公众号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

“安踏膜”项目不是安踏创新的全部。它更像一个系统性工程的产出之一,验证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对于如何利用和发展这样的“工程”,安踏有着更长远的思考,其正在搭建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实现从单点的技术突破、到网络的高效协同。

安踏集团科研创新团队告诉「深响」,安踏在发展创新体系方面经历了多个阶段,先是做单项目合作、成立校企联合研究院,进而联合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再以此为基础搭建安踏全球创新生态链。

推进创新体系背后,安踏试图更广泛、深入地联动各界的资源。

这里的逻辑是:高校强于研究型人才和科研成果,品牌有深度消费者洞察、产品落地场景和大量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上的各个工厂则是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变为上市产品的关键力量。联动得好,资源就能形成合力,转化出更多利于品牌、行业和消费者的创新成果。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
图源:安踏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安踏已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开展材料、工艺、设计等前瞻性研发与创新成果市场转化。安踏集团科研创新团队表示,从校企联合研究院到行业创新联合体,安踏已经收获不少成果,如安踏膜(风暴甲)、柔心纱、儿童骑行服、国家队竞技装备等。这些成果技术领先,产出了巨大经济价值,合计销售额“达到数亿元”。

逻辑和成果讲上去都很顺,但要让创新网络真正发挥作用,中间有无数“痛点”、“堵点”需要解决。

例如,高校强于研究但离市场较远,要让研发贴近大众需求就得做很多“对齐”动作。创新必然要试错,但企业也有一些部门会更看重稳定,如何让不同利益诉求的部门协作起来也是难题。与此同时,品牌也需要给外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足够的动力,才能让他们全力参与到创新当中。

简而言之,要让创新网络运转起来,一个自身能力过硬且能协调各方的“统筹者”是必要的,安踏就是那个统筹者。

据「深响」了解,安踏在推进产学研体系创新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机制和方法论。例如,安踏会建立定期会议沟通及项目PMO机制,成立安踏-高校研究院/联合中心等创新实体平台,邀请研究人员参与订货会、参观门店、体验样品,并成立基金支持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创新。

安踏集团服配采购技术团队告诉「深响」,高校的研发流程和企业的创新需求有所不同,因此确保研发方向“不走偏”很重要。在合作前期,团队会围绕面料成本、性能指标、研发时间等预期和高校对齐,参加订货会可以让高校团队对市场需求有更真切的体感,高校对此也有非常积极的反馈。

而在安踏内部,一个创新项目需要联动品牌、商品、供应链等多个部门。安踏集团COO 陈科告诉「深响」,创新需要通过带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需求满足 , 建立"行业新一代"的产品服务标准。这就要求安踏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一个自上而下的“源动力”贯穿产学研全链条流程,正是安踏高层把创新“放在非常高的高度”,拉通了各个部门,实现“力往一处使”,安踏膜和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因此诞生。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

安踏的知行合一

在创新方面,安踏集团科研创新团队告诉「深响」,安踏的预期是让全球创新网络连接全球最顶级的创新资源(包括3000+合作伙伴、全球60+顶级高校及科研院所、上万技术专家),同时搭建数字化平台,实时对接创新需求,孵化全球领先的“黑科技”,目标是打造出“全新一代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环保方面,安踏已经连续8年发布ESG报告,是国内最早发布ESG报告的运动品牌。与此同时,安踏集团也制定了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安踏产品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协同-传播蛙

图源:安踏2022年ESG报告

如果说对创新的重视、对环保的坚持是“知”,那么持续迭代创新体系,投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便是“行”。从最开始的单项目合作到如今创新网络的多点开花,知行合一将让安踏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创新路径,安踏膜2.0就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安踏的创新目标是先“并跑”、再“领跑”。安踏的创新不仅仅是“跟随”,而是有自身规划的“赶超”,它希望公司的技术突破能融入更多符合行业需求、时代需要的新特性。

可持续能力便是这样的“新特性”,同时也是安踏膜2.0区别于现有国际顶尖防水透湿材料的关键。安踏膜2.0将在可持续上进行突破,完全是在安踏的创新需求牵引下产生的。它既是安踏对自身碳中和承诺的响应,也为面料科技进一步迭代提供了方向,为行业注入新的动能。

众所周知,今天越来越多的运动品牌变成了“科技公司”。这当然是个正确的趋势,但品牌想真正实现技术突破非常难。技术创新需要决心、经验和可行的路径,商业公司还要考虑研发成本和周期,考虑实验室成果能否落地、最终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是公司砸一笔钱就能解决的。

安踏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路,一条更适合中国品牌的、符合公众价值的路。安踏膜2.0是一个里程碑,为这条路径延伸向更远的远方奠定基础。

 

来源:深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