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

《销售与市场》30年见证系列直播活动的第一站,我们选在了李渡。4月8日,在杂志社社长陈宁的带领下,成千上万个网友和国宝李渡总经理汤司令、《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刘春雄、牛恩坤,一起走进国宝李渡。起初以为是普通的工业游,但实际体验之后,才发现果然不虚此行。

熟悉李渡的人都知道,李渡有个标签叫“沉浸式体验”,这是李渡破圈的核心。为了真正透过表面看本质,与以往直播不同,此次我们采用了探厂+圆桌论坛的模式,先通过镜头和网友们一起体验李渡的沉浸式玩法,再拆解这套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

#PART.01

和网友一起“沉”浸式体验

带着好奇,我们来到了李渡元代窖池遗址。一到这里,陈社长等人变化身“游客”,汤司令则成了“导游”热情地为大家讲解。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进入大门,每个人便收到了一张“通关文牒”,是地图也可以用来打卡盖章。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第一个打卡的是酿酒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制曲车间,一进屋,便能闻到粮食发酵的气味,工人们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也吸引了陈宁社长亲自上手,体验制曲工艺,伴随着雾气蒸腾,不少网友直呼“好像红高粱”“太直观啦”。工作人员还为大家送上了酒糟鸡蛋,满满酒香味。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关于白酒的起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言:“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之。”当被誉为“活化石”的元、明、清窖池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也为中国白酒起源之谜提供了实物认证。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背后,更承载着辉煌的历史文化。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在百年封坛酒库,大家都使劲儿摇晃酒瓶,只为看到酒花“龙卷风”。一番互动之后,汤司令向大家解释了其中的原理:“老酒越多、年代越早、时间越长的,酒花就越持久均匀细腻,酒分子跟水分子缔合的时间比较长,进而形成了大分子的物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会形成龙卷风。”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最有意思的环节当属封坛,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陈宁社长、汤司令、刘老师、牛老师四人一起添老酒、封盖、敲锣打鼓,仪式感满满。还有网友在直播间评论: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酒香!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此外,李渡还设计了酒糟冰棒、酒糟花生、酒糟面膜等衍生品,参观人员还可以自调酒,并不对外销售,只能体验。

#PART.02

学方法论,更要学认识论

其实在李渡的沉浸式体验出圈之后,很多酒企都纷纷效仿。比如酒+雪糕,但在刘春雄看来,真正搞明白的只有茅台和李渡,其他都没学到精髓,原因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不到位。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在参观完遗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操盘人汤司令总结了沉浸式体验的两个关键词:一是“互动”,一定要让用户参与进来;二是“品质”,所有的体验都必须以产品品质做基础,不然学到的就是皮毛。

刘春雄则从bC一体化营销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他表示,很多酒企都说自己是“粮食酒”,喜欢搞品鉴,但品鉴是证明产品好不好,体验是证明好产品是怎么来的,用户体验的是好酒如何还原的过程,逻辑不同。

在李渡的沉浸式玩法中,用户不是观众,而是演员,全程深度学习和参与,而且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所有的体验都是暗示,不是明示。尽管沉浸式体验很低效,但加上传播就变得高效了。深体验、强认知、高传播,比如摇酒花环节,非常具有传播性。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牛恩坤对此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大多数酒企都是利用品鉴来洗脑,是厂家思维,体验则是让用户亲自感受,这是用户思维,认知的转变才会带来方法论的改变。比如小米的广告语,之前是“为发烧而生”,现在是“拍照更美”。

#PART.03

为什么第一站选在李渡?

看到现在的李渡你很难想象,十年前,它还处于亏损状态,但如今已经成功上市,如此“逆袭”,也被行业称为“李渡现象”。对此,汤司令谦虚地表示,现在还为时尚早,只能说是苗头。

沉浸式玩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传播蛙

刘春雄则认为可以更自信一点:“李渡现象”和企业规模没有关系,而是做法。过去30多年,消费行业的增长其实是大众消费品的增长,未来的增长则是高端化带来的增长。李渡是缩量时代产品高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掌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仅从白酒行业的发展来看李渡也很有代表性,牛恩坤表示,酒类发展一般有三种模式:一线名酒+服务商,做的是圈层;二三线名酒+平台商,比如水井坊;省酒品牌+bC一体化。但李渡不属于以上三种模式,而是自创了“沉浸式体验+轻模式全国化”,探索了白酒企业的新样板:沉浸体验成口碑、线上抢占话语权、社群做动员、跨界现象成个案。

归根结底,李渡的价值在于,不仅自己成功了,还为行业创造了样板。用刘春雄的话来说,就是“跨界也要来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这也正是杂志社30年见证系列直播活动走访企业的标准:标杆。企业规模可以不够大,产品销量可以不是第一,但聚焦先进的产业链、商业模式、管理方法......不在大与多,而在精与好,真正为行业带来能够“让行动者思考,让思考者行动”的商业认识论和方法论。30年来,《销售与市场》亦是如此。

#PART.04

看见“看不见的”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无论参观体验还是餐桌服务,李渡的员工都非常用心和细心。在知味轩就餐,甚至可以看到手写的名牌。对此,我们特意请教了汤司令带团队的秘诀。

结果令我们很意外:不考核员工销量、不考核招商能力、打款能力,而是考核文化讲解、体验设计、服务满意度,以及口碑。对于“狼性文化”,汤司令戏称,狼是要吃肉的,难道消费者是我们的肉吗?服务型快消品要有服务文化,应该关注细节,制造感动。

在企业拥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服务文化打造口碑,通过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这是李渡团队管理的指导思想。虽然不考核销量,但是口碑会迅速形成正反馈,得到市场奖励。主动从来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被驱动后的结果。

为了帮助和鼓励员工学习,李渡内部设置了很多机制,比如读书分享,随行的李渡员工告诉我们,即使是假期每天也会有人进行分享。而汤司令本人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习交流。

同样令人意外的还有李渡的组织架构,比如品牌中心,不仅包括总部品牌人员,还包括各个知味轩的体验官和传播官(活动策划和品牌传播人员的职务名称),甚至是知味轩的工作人员,品牌与市场相互打通,能够很好地反馈一线信息。

所以,外界看到的是“李渡现象”“最贵光瓶酒”,但支撑其发展的离不开团队管理和组织建设。这也启发了我们,见证系列直播活动不应该止于表面,更要带领大家挖掘企业发展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次直播不够就两次,只要有价值就应该深挖。

此次南昌之行顺利结束,30年系列直播活动第一站圆满收官,但我们相信精彩才刚刚开始,也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见证更多优秀企业的发展与蜕变!

【现场金句节选】

用户不是观众,用户才是演员。

所有的体验都是暗示,不是明示。

品鉴是炫耀自己价值的,体验是放大用户价值的。

沉浸式体验是很低效的,但是加上传播就高效了。

体验的价值有没有,看回头就知道了。

能力不是在守护中产生的,一定是攻。

只要是bC一体化,一定有根。

所有的体验都必须以产品品质做基础,不然学到的就是皮毛。

沉浸体验成口碑、线上抢占话语权、社群做动员、跨界现象成个案。

服务型快消品要有服务文化,应该关注细节,制造感动。

主动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市场奖励之后主动去做,就有无限的动力。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