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

在场景营销分析框架中,有三大模块、六大影响因素,分别是时间/场所,角色/流程,情绪/仪式。分别代表了场景的功能性(生活方式的切片)、社会性(社会关系的具现)和情绪性

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传播蛙

早期的场景营销,主要围绕功能性的生活方式(时间/场所),兴趣电商环境下的UGC,重点放在情绪性(情绪/仪式)。场景营销研究院补齐了场景的社会性(角色/流程)这个板块,完善了场景营销的分析框架。

把场景流程作为场景的一项影响因素,是场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成果。把场景流程搞明白了,营销就很容易找到抓手。
什么是场景流程?就是特定场景的规矩,习惯,潜规律或显规则、文化等在具体场景落地执行中表现出来做事的程序。

01

场景1:迎客茶

客人来了,先坐在茶台边,拿出功夫茶具,泡上茶,然后开始聊天。

场景分析:不同的文化环境,迎客的习俗(流程)不同。中国是迎客茶,欧美是迎客咖啡。

喝茶或喝咖啡,与口渴有关系吗?没关系。这是茶文化、咖啡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大众习惯,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就是文化。客人来了,这套流程少不了。

那么,习惯怎么来的?习惯是流程创新并持续积累的结果。迎客茶作为一种习惯化的程序,固化了喝茶的方式,对茶业而言,这是绝对利好。

02

场景2:生日Party

《体验营销》一书曾经是畅销书。作者讲述了三代人过生日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1、第一代人:在农业经济时代,生日庆祝非常简单。例如,依贝卡的奶奶过生日时,家人会从超市购买材料自制蛋糕,整个生日庆祝成本很低。

2、第二代人: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依贝卡的妈妈过生日时,会选择从商店购买现成的蛋糕,庆祝方式更加便捷。

3、第三代人:到了体验经济时代,依贝卡为女儿过生日时,选择邀请朋友去农场体验喂猪、煮菜等活动,生日庆祝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而是转变为一种社交化、体验化的活动。

场景分析:生日Party的“待办任务”是“昭告天下,永留记忆”。充分说明,生日Party不是为了吃喝,而是有极强的社会性价值。低收入时手工制作蛋糕是迫不得已,丰裕时代制作手工蛋糕是体验经济,目的是让生日的仪式感更强,情绪得到张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生日Party的流行模式和流程,这是场景流程创新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对某些特定商家是有利的,比如中国的生日Party,吃蛋糕,许愿、唱生日歌,点(吹)有一套完整的生日Party流程,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消费。

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传播蛙
03

场景3: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

1957年,詹姆斯·维卡里在电影放映厅里进行了一场被称为“爆米花实验”的奇妙探险。在银幕上,他迅速闪过了“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乐”的信息,几乎让观众来不及察觉。然而,这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通过这一实验揭示了潜意识的强大影响力,成功地引导观众选择爆米花和可乐。

场景分析:看电影与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有什么关系?但是,现在电影院已经成为标准流程。这就是流程创新的结果。

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传播蛙

那么,这种流程创新符合场景营销吗?这就要回到场景营销的基本逻辑“待办任务”了。看电影其实是社交活动,是多人参与的社交活动。不是说没有一人看电影的,只是说比较少。与喝酒类似的社交活动。

吃饭一定要喝酒吗?不一定。但喝酒是社交的润滑剂。
看电影一定要吃爆米花吗?不一定。但吃爆米花是亲密关系看电影时的润滑剂。

04

场景4:酒文化

中国餐饮,特别是北方餐饮,是典型的社交场景,酒文化特别盛行。比如,河南为人诟病的鱼头酒文化,一份完整的鱼,竟然能围绕“鱼头酒”喝108杯。

场景分析:全世界除了宗教禁忌外,都有酒类消费文化。只不过,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特产不同,酒类的品种不同。

为什么社交要喝酒?因为酒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中国白酒是佐餐酒,单是吃饭,社交氛围不深厚,因此,需要喝酒让社交更圆融。

什么是酒文化?就是围绕酒类消费形成的一套习俗、流程,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广泛承认。只是喝酒,社交氛围仍然不够深厚,于是,酒文化就让润滑剂更润滑。
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传播蛙

酒文化是有利于白酒消费的。河南鱼头酒文化的推行,与某品牌的推广不可分。在鱼头酒文化的推广过程中,该品牌的白酒销量也随之增长。

05

流程是潜规则

一条路上,如果只有一辆车,没有行人。可以不需要交通规则。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或车,就需要规则,否则,就会撞车。

场景聚集了一群角色各异的不同人,为了同一个“待办任务”,聚在了一起。那么,场景的待办任务怎么才能高效有序地推进,才不会发生类似“撞车”的现象呢?

答案是:流程。或者说,约定俗成,不言而喻的流程。

我们一直强调,场景是一群不同的用户在相同场景下的行为趋同性。这种趋同性要为大众接受,才能低成本高效推进场景中的活动,否则BUG不断。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约定俗成的流程。比如,迎客茶的流程,婚礼的流程,生日party的流程,喝酒的流程。凡是社交场景,都有相应的流程,避免无所适从。

场景流程是潜规则。一旦参与某个场景,就要遵守场景流程,不能越界。

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是指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一种非正式规则或惯例,通常不公开、不明示,但被广泛遵守和奉行。这些规则可以是行为准则、交往方式、职场规范等,对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潜规则的存在和遵守对于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融入社会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出国的人,在很多场景经常无所适从,甚至出洋相。往大里说,是文化冲击;往小里说,就是流程不熟,不懂潜规则。

从商业角度讲,流程成为潜规则是好事。比如,生日蛋糕对蛋糕行业就是好事,而且利益被流程固化了。利益被固化,创新就有难度。

我们在场景营销中特定强调流程和流程创新,就是流程对场景营销有双重价值。价值之一是商业利益被场景流程固化,流程是过去场景流程创新的结果;同时,也可以通过流程创新,把新流程固化下去,形成利益固化。

难攻则易守。固化的流程,固然改变很难,可是,一旦被改变,别人也难改变。

06

场景流程与场景标配

客人来了,为什么要有迎客茶?生日Party,为什么要吃蛋糕?喝酒,为什么有酒文化?

场景中有消费,消费就有利益,场景营销,就是利益如何植入特定场景。茶植入迎客流程,蛋糕植入生日Party流程,酒植入吃饭流程,这是某类产品场景利益的固化。

场景流程与三个营销概念有关,分别是场景联想场景消费指令场景标配

当一项消费活动规范成场景标准流程时,或者场景流程需要某种产品才成立时,场景消费就被固化了。比如,婚礼要交换戒指,于是有了钻戒消费;生日party要吃蛋糕,吹蜡烛,于是相应的消费被固化了。当鱼头酒成为流程时,当一份鱼端上来时,知道喝鱼头酒的仪式开始了。

这,就是场景标配。某种产品的消费与相应的场景强绑定。

这是场景营销的最高境界。比如,可乐是麦当劳套餐的标配。

大众媒体时代的场景定位,就是典型的“场景+品牌”的Slogan传播。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

一旦形成场景流程,当看到或听到相应的场景时,马上产生场景联想。当进入特定的场景时,就发出消费指令。
流程决定了,消费品类或品牌都决定了。

07

场景流程是成功营销的结果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场景中的流程从何而来?有人创新,有人模仿。模仿的人多了,就成了流程。

有人说,世界最大的智商税是钻戒。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新郎新娘交换戒指的仪式,让钻石成为婚礼的标配,让原本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钻石,变成了婚礼没有互换戒指就留下遗憾。

无论是无意或有意,场景流程都是营销的结果。最初的流程,或是偶然,或是商业推广,比如商业广告。只要形成模仿,最后就变成场景必不可少的流程。

流程之下,必有受益者。

场景营销社会性中的流程-传播蛙

蛋糕是生日Party的受益者,白酒是文化的受益者,茶是迎客茶的受益者,钻石是结婚仪式的受益者,这些品类的利益因场景流程而固化。

08

流程是场景营销的机会点

没有进入流程,就没有真正介入场景,始终在场景的外围打转。

参与流程,等于参与场景的推进。

在场景营销中,我们特别强调介入、触达,深度介入、触达,一定是介入了流程。

参与了流程设计,就可以把产品与流程捆绑。

用户导向营销的结果是产品销售,场景导向营销的结果是解决方案交付,把产品融入场景流程的推进,是最难解绑的交付。

09

把解决方案融入流程

场景→待办任务→解决方案→UGC→交付,这是场景营销的程序。

流程是过去营销的结果,同时也可能是解决方案中创新的一部分。

一般来讲,场景解决方案包含以下元素:1、产品;2、产品组合;3、新流程;4、新创意,比如新仪式感,新情绪。

比如,吃蛋糕本来是生日Party的传统流程,近期有人用生日果冻代替了生日蛋糕,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流程。

孤立的产品,带流程的解决方案(产品在解决方案中),哪个更容易被接受?

过去,营销一直在讲卖产品。还有人讲卖产品,卖品牌,卖标准的所谓营销的差别,其实,都不如卖流程有效。

10

流程的演进

新流程,习惯流程,习俗,文化。这是流程的演进过程。

新流程,源于创新。可能是场景中追求新情绪、新仪式感的结果。

当新流程被大众传播,或商业上强化,或大众模仿时,新流程就成了习惯流程。

流程的时间长了,甚至忘了最初的来源,就变成了习俗。

比如,春节习惯,不过百年。很多人不知道,春节习俗是袁世凯于1913年提议设立的,把原来立春为春节改为正月初一为春节。但现在人们觉得春节习俗有几个世纪一样。

来源:刘老师场景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