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烧水方法论
用柴火烧一锅水,发现柴火不够。师傅问徒弟怎么办?
有徒弟说,赶快去找柴火,有人说去借,有的说去买。
师傅反问,为什么不把锅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式智慧的故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普遍的解读是“只有舍才能得”。
很早就听过这类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当作成功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有两个要点:
一是事情做成的阈值。故事中,把水烧开就是阈值。不是凉水,不是温水,而是开水。阈值的说法,有的说是拐点,有的说是临界点。这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二是有多少资源,做多大的事。柴火少,就烧小锅水。
可以烧小锅水,但一定要烧开。
上述两点,是我从事营销一直铭记的两点。场景营销,同样遵循上述两点。
02
把水烧开
故事中说“烧一锅水”时,不用交代,大概知道就是把水烧开。
为什么不用交待?这是生活的经验。
凉水,温水,开水,凉开水,各有其用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喝凉水有风险,水烧开了就不一样了,烧开后即使凉了,也是凉开水,可以放心喝。
学术上有一个词,表达类似把水烧开,就是阈值,是表达一个效应产生的最高值或最低值。阈值告诉我们,这是把事情做成的标准,低于阈值是没有意义的。
你的产品很好,只有一个人知道,有商业价值吗?对于快消品而言,基本没商业价值。
在商业认知上,阈值表现为认知密度。即一定范围内有多少人形成了认知。
国际知名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地方知名品牌,小众品牌。这些概念传达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知名品牌,一定有相当密度的人知晓;二是知名的密度覆盖的区域不同。
没有认知密度,就不是品牌。或者说,密度即品牌。
认知密度有什么价值呢?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是认知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品牌信息传播就会从品牌方向消费者传播,演变成消费者之间也相互传播。这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二是渠道和消费者之间形成正循环。消费者买得到,商店也能卖出去。形成渠道与消费者之间的适配。
这就是故事中“一定要把水烧开”的意义。
叶茂中老师是知名品牌专家,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买半程车票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半程车票,就是没有达到阈值。
我知道很多老板抱怨,与叶茂中老师见面,叶开门见山就问:准备投多少钱?
很多老板心里不舒服。我觉得这是对老板负责。最不负责的咨询,就是不花钱做品牌,或低成本做品牌。这说相当于说,只管买车票,走到哪里是哪里。
叶茂中老师是用广告的方式做品牌,我们现在是通过场景营销的方式做用户认知。方法不同,逻辑一致。
那么怎么知道认知密度的阈值是多少呢?这就像第一次烧开水,根本不知道一堆柴火能烧开多少水。
没关系,烧一次就知道了。
在营销模式创新中,试错,试对,大规模复制是必走的三部曲。
试错,验证逻辑。证明逻辑正确。
试对,验证可复制性,确定费用率上限(阈值)和时间上限。
烧一壶水用多少柴火。这是费用率上限。
烧一壶水,花多少时间。这是时间上限。
确定了费用率上限和时间上限,根据手中的资源,就可以确定烧多大的锅,烧多长时间。
03
三口锅
我在场景营销中用“三口锅”这个说法,就是想表达类似“把水烧开”的意思,场景营销战术动作的目标,就是达到阈值,做出认知密度。
当把目的定义为“把水烧开”时,就面临一个问题:你的锅有多大?你有多少柴火。
逻辑很简单。有多少柴火,烧多大的锅。
定位专家特劳特在《营销革命》中说,营销只有两种策略,轰动策略和滚动策略。
其实,滚动策略也是小范围的轰动策略。
但是,营销传播上,通常传播的成功案例是轰动策略的。或者说,轰动策略的案例更受关注。
一套理论体系,如果只有资源充足的大企业才能做,那么,这套体系就没有普遍性的方法论价值。
即使是资源充沛的大企业,也不可能在每个市场,在每个产品上都投入无限资源。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这才是营销的常态。
场景营销的认知论、方法论层面,要做到大中小企业都能做。
对于大企业,比如可口可乐,可以每年推出多个支线场景,比如2024年推出了City Walk场景,烧烤场景,过年场景,奥利奥搭子场景。
对于初创的小企业,同样可以做。比如,李渡10年前开始的“沉浸式体验”就是小圈层场景,而2025年大力推进的“宴席场景”,就是具备了足够实力后才做的。10年前,李渡曾经有过“三不做”的提法,其中就包含“不做宴席”。
场景营销的三口锅,就是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或者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阶段设计的场景营销方法论。
场景营销三口锅,分别是小锅、中锅、大锅。
最小的锅,就是bC一体化小圈层。
中锅,要么是多个小圈层连片,要么是一个小区域突破。比如乡镇、县、市等。
大锅,就是全国性市场。
三口锅之间,不是独立关系。小锅采用滚动策略,可以把中锅烧开;中锅滚动,可以把大锅烧开。
企业实力强大,可以直接烧中锅或大锅,绕开小锅。
04
烧小锅,bC一体小圈层
过去做营销,只有全国性市场和地方(区域)性市场的说法。中国最小的营销单元就是县。曾经有企业想以乡镇为营销单元,证明行不通。
过去我为企业服务,比较偏爱用县级市场“打样”。有两个原因:一是时间短,二是费用少。用较短的时间,用较少的费用“把水烧开”,证明逻辑和方法上可行。
自从提出bC一体化概念以来,我发现最小的营销单元其实是bC圈层。bC圈层不一定是封闭区域的,所以不适合用小区域表述。
bC圈层为什么是最小营销单元?有三个原因:
第一,bC之间有强关系。
关系即信任,关系让渡即信任让渡。信任可以降低营销认知的成本和时间。也就是说,有了bC强关系,可以用较少的费用和时间“把水烧开”。因此,bC关系也是重要的营销资源。
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场景认知的难度,大于品类认知,大于品牌认知。认知门槛这么高,认知的费用比较高,认知时间比较长,要借助bC强关系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bC圈层相对封闭。
bC圈层有三种:一是人脉圈层,相互熟悉。白酒、精酿啤酒、茶叶等产品属于此类;二是社区圈层,相对高频。日用消费品,如牛奶等属于此类;三是多bC圈层,饮料等属于此类。
当在相对封闭的圈层形成认知密度后,就在小圈层有了知名度,开始小范围流行。如果是社交性产品,用户购买后有人欣赏,有人认同,价值就得到体现。
第三,bC互为杠杆,bC形成闭环。
从b到C,这是第一次杠杆,借用了关系让渡;从C到b,这是第二次杠杆,C端认同,激活b端。
在一个小圈层范围,b端的货有C端买;C端有需求,找得到b端买。
在场景营销中,烧小锅非常重要。甚至在中锅大锅已经烧开的情况下,仍然要烧小锅。
我们之所以说场景营销产生增量,就是要通过场景教育形成新的消费认知,这种消费认知可能是过去没有的。
既是过去没有的消费认知,认知难度就很高。于是,通过bC一体化,触达场景,在场景中面对用户做认知教育就非常必要。
烧小锅的认知方法,因为有强关系背书,因为能够触达场景直面用户,那么,场景体验是认知程度最高的方法,也是转化率最高的方法。
但是,无论触达多少场景和用户,但如果不能激活b端都是低效的。b端才是认知放大器,只要b端让渡用户资源,基本上就成功了。
烧小锅认知的放大,主要靠私域传播,公域传播的作用有限。
05
烧中锅,小区域流行
中锅,一定是小区域。
小锅连片,当然就会小区域流行。小区域连片的方法,就是小锅“滚动烧”。教员的“根据地滚动发展”,特劳特的滚动策略,都是如此。
当然,中锅一定不是小锅的叠加,不是简单地烧一批小锅,而是要加入更多的因素。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多阈值。在深度分销中,早就发现一个叫做“三六九”的现象。铺货率低于30%,一旦停止铺货,终端覆盖率越来越少;当铺货率超过60%,停止铺货后终端覆盖率仍然会增加;当铺货率超过90%,剩下的10%会被消费者当作另类。(特别说明,目前的带政策铺货不适用三六九现象)
三六九,代表铺货的三个阈值。也说明一种现象,场景溢出才是最重要的收益。场景营销的代价比较大,但收益往往在场景溢出。
第二个因素是私域传播的影响。烧小锅,更多的依靠人际传播(口碑),烧中锅,依托微信朋友圈和社群的私域传播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做白酒的都知道宴席是刚需,但依托宴席场景做场景营销的李渡公司,却发现了宴席场景的待办任务是“昭告天下,永留记忆”,这就为私域传播找到了突破口。
怎么才能永留记忆?仪式感。
怎么才能“昭告天下”?把有仪式感的瞬间定格,然后传播。
利用谁做私域传播?宴席的喜主,以及宾客都可以是传播的发起者。只要有足够的发起人,都有更多的传播。
第三个因素是同城公域。
线下场景体验,有认知强度,但缺认知密度。依托线下场景的私域传播,锦上添花,但仍然难以“把水烧开”。如果加上一个同城公域传播,认知密度就有比较可靠的保证了。
总结 一下。烧中锅,需要线下有一定密度,同时依托线下做私域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用公域传播突破阈值,就成功了。
06
烧大锅,UGC引爆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烧中锅是在烧小锅的基础上锦上添花。但是,烧大锅的逻辑完全不同。
传统营销也是如此。全国性品牌,一定依赖于央视广告。区域性品牌,可以没有广告,只要长期的深度分销就有可能稳定。
全国性传播,过去依赖央广;后来有了互联网媒体组合,比如小红书+B站+知乎的新媒体组合;现在更多依赖抖音的UGC内容。
烧大锅,必须清楚不同时代的主流媒体。现在最强的媒体就是抖音,而抖音能够形成爆发式传播的只有UGC模式的内容。
怎么引爆海量UGC,不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更何况,目前有引爆的UGC,但没有引爆UGC的方法论。
本文要讨论的是,一旦UGC引爆,企业怎么承接得住。
曾经火爆的新消费品牌几乎全军覆没,引发我们的问题是:互联网传播没有过去央视广告的持续机制,而且缺乏过去“品牌部做传播,销售部做渠道”的闭环组合,造成传播消失,流量即消失,销量即消失的现象。
近两年,白象,娃哈哈,金星,农夫等传统企业创造了奇迹。奇迹不仅在于UGC的传播引爆,更大的奇迹是线下承接了线上流量,线下更强大,并且产品方面也有了互联网基因。
上面列举的案例毕竟是少数,那么,如何在UGC有一定传播量,但还不像前述案例那么强的传播情况下,稳定线下渠道呢?
我的观点是,即使有了线上声量,线下小锅也要烧。只不过线上已经接近烧开,线下只要点把小火就够。同时,有了线上声量,线下同城传播“补强”仍然需要。
目前一线品牌推广新品的问题,就是线上没有超级IP,但缺乏线下补强动作。线下不温不火,结果一定是“水没烧开,却自然凉了”。
07
烧小锅水,把水烧开
烧小锅水,把水烧开。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方法论。
这个营销方法论一直伴随我的营销生涯。
在从事营销的早期,面对弱小的本土企业在强大的跨国品牌面前,品牌绝对弱势,我提出过《不是名牌也畅销》的观点,其要点就是“烧小锅水,把水烧开”,把局部市场做透。
教员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也是类似的思想。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就是“烧小锅水”。打歼灭战,就是确保绝对胜利——把水烧开。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成功后的作为,而是怎么从小做大的。大企业,初创时也是小企业。成长过程比成长结果更有用。
无论营销还是战争,决定最终胜利的是力量对比。有全局力量对比,有局部力量对比。烧小锅水,就是局部力量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一方。
如果力量无法保证绝对胜利,就收缩,直到收缩到最小营销单元。最小营销单元,就是bC一体化圈层。这是最小的锅,也是规模再小,也能烧开的锅。
只要烧不开,就倒掉一部分水,直到柴火能够烧开为止。
从烧开小锅开始,再到中锅,最后到大锅。
来源:刘老师场景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