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一体化关键和难点在于bC“一体”

“bC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零售店与用户一体化运营。2019年5月,我首次提出“bC一体化”概念,是为了给传统渠道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找到一个抓手。而如今,私域流量的路径,也转向“bC一体化”。

“bC一体化”是渠道数字化的关键,不能正确理解、设计和应用“bC一体化”,是很难做好渠道数字化的。“bC一体化”之b,即零售店(终端)。在渠道数字化中,真正与C发生更多关联的是b,不是B(经销商、分销商)。在渠道大环境中,特别是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势渠道体系之下,B 是F(厂家、品牌商)区域管理的延伸。

渠道数字化体系之下,“bC一体化”在操作层面上有四层含义:

1.bC技术绑定;

2.单店社区是渠道数字化的最小运营单元;

3.bC互为杠杆的支点,先用b激活C,再用C激活b;

4.“bC一体化”改变渠道逻辑。

 

01

没有bC技术绑定,就没有bC一体

没有“bC一体化”,只有B2C(电商)或F2C数字化,无法实现F2B2b2C 的全链路数字化。F2B2b2C需要b和C在技术上绑定,建立关联。

bC技术绑定是什么意思?就是品牌商(F)需要知道每个用户(C)来自哪个私域流量入口(b),或者说能够知道每个私域流量入口(b)有多少活跃的用户(C)。只有b与C建立技术关联,互联网系统才能判断b与C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长链路的数字化运营。

bC一体化关键和难点在于bC“一体”-传播蛙

在电商普及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形成了一种固有认知,认为数字化是去中 间化的,曾经的B2C就是去中间化的。当企业想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系统时,也意味着去中间化(包括去终端化),B2C变成了F2C。F2C这种短链级模式不是不能做,但一定做不大。行业龙头企业的用户动辄超亿级,若采用F2C模式,怎样才能寻找到亿级的用户呢?F2C模式下,获得百万级用户不难,千万级用户也有可能,但获得亿级用户基本没有可能。只要建立了b与C的技术关联,渠道数字化模式,无论是F2B2b2C还是F2b2C都是可行的。这也决定了可以动用传统深度分销的团队,成建制、有组织地通过b连接亿级用户。

bC技术绑定在操作层面有另外两个作用:一个是激活C端;另一个是解 决短链路运营下的利益分配问题。通过F2B2b2C长链路连接了亿级用户,就可以进行短链路运营,即F2C、B2C、b2C运营。但短链路运营有一个前提,即C端必须被激活。短链路运营本身无法激活C端,因为线上激活是被动的,C不找F,F找不到C。但是,b激活C的手段非常多,在线下、社群、网络三重空间都有办法。特别是b与C处于相同的商圈时,线下、社群空间的手段会非常有效。这就说明,数字化过程中,b在连接、激活、运营三个重要环节中的作用都很大。

既然b的作用在这三个环节中都很重要,那么怎么对b给予回报呢?这就涉及数字化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传统线上交易中,每个环节都有毛利空间,通过渠道毛利获利。但是,数字化运营是短链路(F2C、B2C、b2C)运营,只有一个环节(如F2C)有毛利空间,此时怎么分配利益?

我在数字化运营体系设计中提出“双私域”的概念,它就是用于应对短链路运营的利益分配问题的。私域就是流量入口,只要带来了流量就一定要获得利益,否则就会把流量引导给竞品。bC技术绑定解决了短链路运营的利益分配问题。C既是F的私域,也是b的私域,它们都应该获得利益。同时,协助bC技术绑定的B也应该获取相应的利益。

企业通过b连接C时,用什么工具在技术上实现bC技术绑定呢?

目前有两个比较好的方法:bC双码;bC小程序。

bC一体化关键和难点在于bC“一体”-传播蛙

二维码1.0、二维码2.0都只能使用单码,即对一个对象(包括 B、C)扫码;二维码3.0、二维码4.0则可以使用双码。

二维码4.0可以有一个b码,用于从技术上绑定b;还有一个C码,用于绑定C。而且b码、C码之间还能够从技术上建立关联。通过bC技术绑定,不仅可以知道零售店卖了多少货,还可以知道货卖给谁了,这是传统营销 不能做到的;同时,不仅可以知道哪个用户买了产品,而且可以知道用户是在哪个零售店购买的,这也是传统营销无法做到的。

bC小程序的应用现在已经比较常见。比如,社区团购就应用了bC小程 序。社区团购的“团长”可以视为b,社区团购平台每天要统计“团长”的用 户数和产品销量。所以,与其说“团长”是按销量提成的,不如说是按流量提成的。
早期的小程序采用直销模式;后来允许商户在网上开店;现在商户可以不 开店,只提供流量就可以分配利益。渠道数字化的bC小程序就是如此。bC小程序提供了界定b与C关系的技术手段。零售店店主、导购、店员都可以作为连接C端的媒介,并且可以作为以后分配利益的媒介。

 

02

运营上,单店(b)社区(C)确保bC一体

渠道数字化要有一个抓手,从抓手处使力。这个抓手就是最小运营单元, 电商的最小运营单元就是单个用户。所以,电商运营强调“千人千面”。受电商影响,其他方面的数字化也以单个用户(C)为最小运营单元,这是错误的观点。

在本书第3章中,我提出渠道数字化的最小运营单元是“单店社区”, 并认为它是渠道数字化的抓手。“单店社区”是我创造的一个组合词,“单店”就是b,“社区”就是b商圈的C(用户),两者的组合就是“bC一体化”。为什么把单店社区作为渠道数字化的抓手?因为在连接用户、激活用户、运营用户方面,不再依靠电商的“千人千面”,也不依靠B2B的“千店万策”,而是依靠“bC一体化”。

bC一体化关键和难点在于bC“一体”-传播蛙

从连接用户看,单店社区不是一个一个地连接C端,而是在短期内成片地连接C。只有一次性形成足够大的用户规模,用户密度才能形成。渠道数 字化是线上线下融合,不是电商的第二种形态(F2C)。凡是涉及线下的工具,没有足够大的用户密度是难以落地执行的。

从用户激活看,同样是成片激活C端,搞定100个、1000个用户比搞定1个用户更容易。因为100 个、1000个用户形成密度后会相互影响。单个用户没有密度,本来已经激活的用户可能又“沉底”了,运营用户也是如此。因为渠道数字化是线上线下融合,存在着交付问题,所以集中交付的成本远低于单个交付。从以上情况看,把“bC一体化”的单店社区作为渠道数字化的最小运营单元,作为渠道数字化的抓手是必要的。

 

03

b和C互为增量杠杆

渠道数字化中有两个相反的过程:先借助b端强大的线下社群强关系搞定C端,再借助C端搞定b端,两者互为支点。这难道是品牌商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吗?这里面有一个杠杆:品牌商自有流量。没有自有流量,品牌商就是有支点,无杠杆。

品牌商自有流量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要根据各个企业的资源情况才能做 出回答。当企业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动自有流量时,就形成了增量机制。在b端客源流失的大环境下,增量机制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筹码。这个筹码对b端是有诱惑力的,有诱惑力就会引起一些零售店的兴趣。只要有零售店形成了增量,就会有更多的零售店模仿。一旦企业通过b端激活了C端,那么,又会形成另一个增量机制:双场景、双货架所形成的增量机制。
b端原来只有单一场景(线下场景),只要连接了C端,就有了双场景 (线下场景+线上场景)、双货架(线下货架+线上货架),线上场景和线上货架给C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原来一个小店或某个品牌可能只有3 ~5个SKU,现在可能有几十、上百个SKU,从而形成增量。前面讲过,bC技术绑定的好处是,哪怕零售店没货,只要流量从零售店导入,零售店仍然能获得利益。这就形成了对零售店的增量机制,当增量机制发挥作用时,零售店就更愿意贡献存量,这时b端就被激活了。

 

04

渠道“推力拉力”“分销动销”一体

传统的深度分销方法是:通过分销推动动销。早期的分销主要靠客情,因 为早期的销量增长空间大,所以“拿脸面换销量”也能行得通。当大家都去做客情,并且销量增长越来越少时,客情虽然不能说无用,但这时更有用的是资源。压货之所以行得通,就是因为投入了足够多的资源,陈列、堆头、导购等就是动销的武器。

深度分销的现状是:做好了深度分销,情况不一定好转;做不好深度分 销,情况更不好。深度分销打通了渠道,抵达了b与C的边界。导购就处在b与C的边界。过去由于工具的缺乏,导购与用户的关系是一次性的。即使后来有了社群,导购的流动性也让品牌商与用户的交互缺乏固定平台。

渠道数字化模式是双私域,既有零售店与用户的强关系,也有品牌商与 用户的平台关系。双重关系,多重强化,不知不觉间,渠道逻辑发生了变 化。营销一直有“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之说,但两者的逻辑完全不同。品牌驱动是通过大众传媒触达用户,形成渠道拉力。品牌驱动的原理 是:只要有人买,一定有人卖。渠道驱动是通过深度分销把产品摆上货架, 做好展示,加上导购的现场推销,形成动销。渠道驱动的原理是:只要有人卖,就可能有人买。
bC一体化关键和难点在于bC“一体”-传播蛙

做生意就是做“买卖”。做生意就是解决买与卖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渠道拉力,另一个是渠道推力。渠道拉力的形成解决了C端的问题,渠道数字化连接C端、激活C端,同样是解决C端问题,也会形成渠道拉力。于 是,建立在深度分销基础之上的渠道数字化既形成了渠道推力(深度分销的贡献),又形成了渠道拉力(数字化的贡献),实现了推拉平衡。

 

作者:刘春雄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