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

最近听了一些传统企业的渠道数字化介绍,总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

花功夫不少,连接对象不少,但效果一般。

比如有2b,有2C,但却没b2C。

虽然也是数字化,但却是“散装”的渠道数字化,渠道四方F2B2b2C只有点状连接,没完全打通。

为什么是“散装”的?多半由IT部门在主导,与现实渠道隔一层皮。

渠道数字化转型,到底应该由谁主导?

有人可能想当然地说:当然是渠道部门,也就是销售部。

事实上,目前多数是IT部门在主导。

两者主导有何差别?差别在于:

数字化主导的业务,还是业务主导的数字化?

数字化为业务服务,还是业务为数字化服务?

数字化进入主要业务,还是数字化在业务边缘?

本文无意褒贬任何部门,纯属讨论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

01.

数字化,三个主导部门

如果把数字化分为三阶段,主导方是三个部门。

第一阶段,电商数字化。主导方就是内部独立的电商部门。

第二阶段,新零售和私域数字化。主导方是IT部门。

因为新零售和私域数字化仍然是去中间化逻辑,因此,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个矛盾:既想与销售部门结合,获得连接C端的机会。又因为去中间化的逻辑,因为可能损害b端利益而被销售部门软抵制。与销售部门最大的合作,可能就是导购员在导购时,连接C端用户。

第三阶段,渠道数字化。既有IT部门主导的,也有销售部主导的。基本上一看内容,就知道主导部门是谁,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

本人观点,渠道数字化最终一定会进入销售部主导阶段,从而真正完成线上线下融合。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我甚至认为,未来主导IT部门的CIO岗位会消失,CDO成为统筹数字化的新岗位。

当所有领域都数字化时,也就没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了。

因为数字化会融入企业的一切领域。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数字化。

02.

IT部主导渠道数字化

渠道数字化是全链数字化,渠道四方是厂家F,经销商B,零售商b,用户C,四方全部连接,并且形成闭环。但是,能够全面触达四方的只有销售部。触达C端用户的方式不外乎人(导购员、店主、店员等)、货(产品码)、场(销售场景,营销场景,消费场景)。IT主导的渠道数字化有以下特点:

第一,过度依靠产品码连接。现在产品已经从过程的单码,到后来的“三码合一”、“五码合一”。从技术上讲“N码合一”都没有问题。通过产品码,形成F2B,F2b,F2C的连接都没有问题。

第二,因为产品码扫码的红利期已过,扫码率低。目前的扫码率,做得好的可以达到10%甚至更高,做得差的不到1%。特别是自2023年开始,白酒企业大量使用扫码红包,抬高了产品码使用门槛,未来扫码率会更低。

第三,扫码激活率更低。触达,连接,激活,运营,这是数字化四阶段,没有激活的粉丝是僵尸粉。面对僵尸粉,厂家一点招都没有,因为僵尸不上线。并且,纯粹的线上激活,技术含量低,主要是红包、优惠券及各类时间节点(如生日,节假日,优惠券到期日)的提醒,严重同质化。

当然线上激活也有优点,就是大企业只有政策,效率高,不需要人员配合。

第四,散装渠道数字化。

2023年见到一些自称渠道数字化搞得有声有色的企业介绍经验,发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渠道数字化F2B2b2C,而是F2B+F2b+F2C,我称之为散装渠道数字化。

没有渠道部门的配合,IT部只能点状连接,而且只能F端与B、b、C端点状连接,无法实现任意两点连接,比如B2b,B2C,b2C。

即使IT部再下功夫,真的完成了所有点状连接,仍然还原不了全渠道连接。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五,IT部与销售部争夺流量。

IT部的线上用户,也是线下用户。

线下卖得好的产品,线上优惠打折才好卖。

线下卖不动的产品、新产品、高端产品,线上也好卖。

在渠道数字化普及中,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线上线下不同价怎么办?

线上要考核GMV,线下要考核销量。而他们可能来自相同的用户群,IT部门的积极进取,被销售部的软抵制抵消了。

IT主导的数字化,免不了两张皮。不是IT部不努力,是组织结构的必然性。

渠道数字化不是两个渠道,一个纯线下渠道,一个数字化渠道,应该两个渠道是同一个渠道。

2023年的渠道数字化的动作很大,但我观察到的是IT部还是冲在前面。到年底总结的时候,就可能发现继续推进难度很大。

渠道数字化,除了技术架构的作用之外,IT部在实际运营上的作用是有限的。

IT部主导的渠道数字化的问题,不在IT部。对于渠道数字化,只能说IT部“有武器,无战场”。渠道全链路连接需要占领每个渠道节点,IT部没这个组织。

03.

销售部主导渠道数字化

由于数字化初期的去中间化思维作怪,销售部门对数字化是抵制的。

不奇怪。

既想去中间化,还要中间商配合。岂有此理?

既想把流量引到线上,还想销售部门配合。岂有此理?

拿线下大单品在线上降价,谁愿意配合?除非有点傻。

当渠道数字化走到全链数字化阶段时,必须要有销售部出面了。

渠道数字化要成功,理解渠道的特点至关重要。中国渠道,一定有中国特色。

第一,渠道链是关系链。业务员要做客情,否则,名牌在渠道也难行。经销商的本地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本地客情。

我们把渠道数字化的核心环节叫bC一体化,bC关系就是中国特色。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三类bC关系:圈层bC关系,社区bC关系,近场bC关系。

因为关系在商业的存在,还有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之说。离开了关系谈渠道,打通渠道难度很大,要多花很多钱。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渠道是三度空间的载体。线下(现场)、社群和网络空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三度空间。过去的商业只是打通了单维空间,渠道数字化却是打通了三度空间。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三,渠道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主体。

线上线下整合,谁是主体?当然是线下渠道商。

前面讲到的两个概念:打通,一体。

谁来“打通”?怎么做到“一体”?一定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线下渠道的所有方F、B、b三方。

谁把F、B、b三方整合在一起?当然是销售部。

互联网不过是销售部拿起的新武器,比赤手空拳好用得多的武器。

销售部主导的渠道数字化,一旦成功,有以下几个特点。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一,渠道全链打通

渠道全链打通就是F2B2b2C,不是点状连接,不是散装数字化。在全链数字化中,任意两点本来就是打通的。

销售部有业务员打通F2B,有分销员打通B2b。因此,F2B2b不是问题。这个过程对于快消品头部企业是受控状态。

全链打通的难点在b2C,因为bC不受控。渠道数字化之所以叫bC一体化,就是意识到这才是渠道数字化的关键环节。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二,渠道数字化追求线上线下融合

有些营销动作,线下相对容易。比如高端化新品的场景化体验。

有些营销动作,社群相对容易。比如推广活动的动员,场景化体验的传播。

有些营销动作,网络比较方便。比如低频SKU的线上下单。

一套营销体系,需要三度空间的动作配合,而且线下动作才是关键动作。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三,不是抢存量而是做增量

目前,无论线上线下存量都已经到顶,如何做增量才是关键。用线上抢线下的存量,即使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意义何在?

现在,推新品,推高端化产品,才是企业增长的方向。最近几年,观察到不少企业通过渠道数字化,在高端化推进上取得不小进步。

大众产品,深度分销已经足够。深度分销是触达b端。

高端产品,需要触达C端。我们称之为bC一体化推广。

在做线下bC一体化推广时,顺带完成bC一体数字化,一举两得的事,多好啊!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第四,渠道数字化做增量,稳终端

增量稀缺,增利更稀缺。解决稀缺,才是真正的对客户赋能。

除了推新、推高给B端和b端增量、增利外,另一个赋能手段就是流量分润。

流量分润的前提是锁定bC关系,采用的小程序也是bC小程序。

渠道数字化做增量的另一个方法就是门店“双货架”:一个是线下门店货架,另一个是线上货架。线下货架只有有限的SKU,而线上货架可能是全品类SKU。

渠道数字化的正确路径-传播蛙

如果用户下单,门店无货,完全可以总仓(F端)交付或区域仓(B端)交付,但b端仍然享有此单的利润。

销售部主导渠道数字化,需要既懂渠道又懂互联网的双栖人才,销售部门有这样的人才吗?

渠道数字化难度在布局,在模式设计,而一线操作方法并不难,根本谈不上需要特殊人才的问题。中台的运营,也不需要一线人员。因此,在模式定型的条件下,销售部主导渠道数字化线下动作及部分线上动作是完全可以的。

04.

怎么才能不“散装”?

渠道数字化一定是全链数字化F2B2b2C,全链打通,任意两点均在线上。

但是,打通的关键是b2C。因为F2B2b对于销售部门来说是可控的,只要解决了b2C问题,全链打通自然解决。因此,我们也把渠道数字化称为bC一体化。

bC一体化需要销售部在线下做bC一体化推广。没有销售部配合,就不可能完成。

IT部可以做到F2b,F2C,但无法做到b2C。只有销售部能做到。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中,IT部一直承担的是职能部门的功能。但在数字化“万马奔腾”的模式试错过程中,IT部突然承担了实际运营部门的职能。这只能是过渡性质的。

渠道数字化的运营主体,就是渠道部门。准确说,就是销售部。IT部有可能与市场部一起,成为数字化中台部门。

但是,销售部突然成为渠道数字化主体运营部门,目前仍然存在障碍。

一是传统数字化对渠道的伤害后遗症。“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去中间商思维,干掉中间商还让中间商配合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中间商,疗伤需要时间,信心培养需要动作。因此,流量分润原则非常重要。这是中间商配合的前提。

二是渠道数字化的动作模式还在探索。可以小规模试错,不可大规模推广。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