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IP是低成本杠杆

走进一个新领域,前辈未立山头,后辈还未发力,稍稍拿到一些成绩,走到半山腰以上,便可以迎风呼喊,代表行业发声,借势借力自称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

这就是新领域带给年轻人的机会,我在和前IDG副总裁谢总的访谈中提到“年轻人最快的上升通道就是找到低成本杠杆”,这样你才有机会在某个领域与比你高几个梯队的前辈们平等对话,从而倒逼自己进步,实现非线性成长。

表达者的红利从未消失,我依旧认为个人IP是最大的低成本杠杆。

01

我理解的个人IP

21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遍地垃圾——说的就是抖音知识IP》,核心观点是吐槽了当时IP们的现状,以收割和加盟为目的的浮夸,包装大于实际,收割大于表达,甚至是弱监管下的畸形价值观的厚黑学授道。

很多时候为了流量而牺牲太多,时时刻刻眼睛里都充满了精神病般的狂热,误让人感觉每时每刻都在被神秘的力量支配亢奋,被打鸡血,我想这不是表达者想要的。

与其说是个人IP,不如称之为表达者。

个人IP这个词太大了,IP很难打造,不仅仅需要实力,还需要借势加恰到好处的运气,我更喜欢用表达者一词来概括当下的个人IP。

回到第一性原理,表达者的目的诉求是什么?

第一,积累信任资产

内容载体甭管是文章、短视频或者是朋友圈,都会把我们的单位时间永久性复制,别人了解你的途径,就是通过这些过往的表达。

而表达的第一目的,一定是吸引“臭味相投”的同行者,因为表达你被认识,持续的表达你被熟知,进而被“中意”,与用户之间成为隔着屏幕的老友,先老友后生意,核心是积累信任资产。

不要偷奸耍滑,要真实地表达。

既然是积累信任资产,那么就应该真实地表达,不要哗众取宠,不要为了流量而流量,回归第一性原理,用最真实的状态、想法、思考来链接臭味相投的同行者。

因为有表达,所以被了解,像似躺在朋友圈里多年的老友,时间越久老酒越是醇香。

所以,为了流量的哗众取宠已经违背了第一条原理,当下的IP们惯用的方法,是扒开创始人的过去,聊经历,聊坎坷,聊苦难,聊遗憾,其目的就是给读者呈现“真实的人”,让隔着屏幕的出镜人变得“有温度”。

只不过这种裸奔式的剥茧抽丝需要巨大的勇气,喝醉酒才会袒露的心声,隔着屏幕一个话筒就讲了出来,讲轻了没效果,讲重了显矫情,难搞。

第二,扩大影响力

表达就会发声,因为发声所以被看见。

在社会关系的价值网络中,评判影响力的其中一项指标就是被多少人熟知,被熟知就会成为网络关系的节点,被熟知的越多,节点也就越多,从而因你参与的关系网络也就越多。

而我们与其中的节点关系越深刻,同一网络下,节点与节点间的水平越高,质量越好,则会代表原节点的价值越大,而快速建立网络的方式就是“发声”,把自己的节点质量无限拉高。

所以,表达者的红利从未消失,做人可以“不响”,做事必须“发声”。

每个领域都不缺高手,只不过多数高手都是隐形人,可能性格使然亦或想法不一,他们的沉寂给了发声者机会,儒家文化熏陶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韬光养晦”,闷声不响被称之为智慧。

“满招损,谦受益”,也是在传达类似的思想。为人处事可以,但是在当下碎片化的爆炸信息时代里,发声者要跳出原有的怪圈,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低成本杠杆。

第三,低成本杠杆

走进一个新领域,前辈未立山头,后辈还未发力,稍稍拿到一些成绩,走到半山腰以上,便可以迎风呐喊,代表行业发声,借势借力自称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

单一领域的专注和成绩是入场券也是敲门砖,借力局部优势,与整体优势领先的前辈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先贡献自己的价值,然后在其他领域向前辈讨教,倒逼自己进步,进而实现非线性成长。

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低成本杠杆。

 

02

三条内容准则

真实表达不代表完全忽略流量,而是适应不同平台的“语法”,根据不同平台的语法做内容,总体而言有三条准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条,定性,不定量

定性,不定量。

举个例子,炒菜该不该放盐?这是定性问题,约等于判断题,谁都可以掺和一句,定性问题的特点,听着不累,用户津津有味能听懂。

至于放几勺盐?这是定量问题,约等于填空题,定量问题就复杂的多,要判断锅里有多少菜,炒的菜食不食盐,手里的勺子有多大,门槛高听着累,用户也难掺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讲战略不讲战术”。

战略是定性问题,对与不对,认同与不认同,判断题很简单,用户听着也很嗨,同时收获了谈资,收获了之前侃侃而谈缺失的信息,同时还丰富了自己的社交货币储蓄。

毕竟,谈资大于知识,表态大于干货。

战术是定量问题,战术就牵扯到实操或者纯知识领域,战术本身是枯燥的,讲小马哥的发家史远比讲小马哥怎么学习代码更引人关注。

让用户不思考约等于快乐,记住定性,不定量。

第二条,宽进窄出。

广传播还有效的输出逻辑: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宽进,是指选题和开头提及的人物、物品或事件有足够宽泛的受众,前端的受众广了,降低爆炸信息被埋没的机率,保持破圈和出圈机会,起到外行看热闹的作用。

窄出,是指落脚点和阐述的深度可以秀肌肉,让内行知道武力深厚,有种正着念是打油诗,倒着念是七言绝句的意味。

宽进解决的是流量问题,窄出解决的是相互吸引。

这是讲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毕竟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无法逾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但是知道鸿沟在哪,总比一叶障目强,先埋下种子,时常浇水,时候到了,种子自然会发芽。

第三条,平衡内容关系。

粗略把内容分为三类:热点型、人设型、专业型。

热点型是借流量起势,我们所熟知的多数表达者,破圈的时间节点多数都是基于热点发声,然后被看见。

被热点吸引,然后用户开始翻看过往的输出,判断是否臭味相投,相投的留下,不投的拜拜。

所谓的粘性是作者的态度,态度越明显,臭味相投越明显,反之越弱。

人设型是原生感展示自己,回到第一原理,表达者积累的核心资产是信任资产,所谓的人设就是展示自己的真实状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与用户的距离远近取决于有多大的勇气卸掉伪装。

别端着,别装着,要坦诚。

先老友,后生意,信任资产最珍,而信任源于持续不断的输出和时间的沉淀。

专业型是在特定的领域秀肌肉,特定领域的领先是局部优势突出的条件。

向上社交靠局部优势,向下来往靠领域领先。

平衡三者的关系,当然可以聚为一体,能力不同,选择不同。

03

内容的容器

选择去表达,有行动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后才是优化,先完成再完美。

潘乱老哥之前讲过“内容的容器,大于内容本身”,我深有体会。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份量完全不同,而表达者建立个人影响力的另一层目的,是不因容器而影响内容本身的份量。

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容器,内容的载体也是不同的容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不同的载体影响不同的人群,一类载体驾驭后,要扩充内容载体,把价值利用到位。

一直在讲黑牛要去做抖音,但是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事后分析只有两个原因:不坚定有退路;没有找到自己舒服的表达方式。

上次和约翰啥都懂喝酒,约翰递我一锦囊,锦囊妙计是“锻炼自己的镜头表达的有效办法,先想清楚你要模仿谁说话,模仿自己喜欢的人物,学习他的语气、节奏和感觉,顺畅练习”。

先让自己的中意,再让读者、观众中意。

我第一个想到,我要模仿余华,我要做一个快乐的老头,一个95后的快乐老头。

假装深沉,但有道理,时而正经,时而欢喜,时而深刻,时而悲怆。

二零二四年又多了一个目标,拓宽内容的容器,先自己中意,随灵感更新,随状态持续。

总之,表达者的红利从未消失,我依旧认为个人IP是最大的低成本杠杆,甭管是不是IP,先迈出第一步,先发声。

杠杆找到后,就要去找支点。否则手里拿着一个金杠杆,去做擀面皮的事,先上路再寻找,手里有了杠杆不必忧虑支点在何方,走着走着就找到了。

“商代巫师在龟甲兽上刻字之前,他们也没有练习过王羲之的《兰亭序》;《诗经》里面很多诗人在写诗之前,他们也没读过《唐诗三百首》。革命先辈们在延安规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略之前,他们也没在麦肯锡工作过很长时间。——冯唐” 

不要因为怯懦和保守,而打击勇猛年轻人在新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勇气。一代人总会老去,但总有人还年轻。

来源:黑牛影记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