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高阶指南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

——心理学·马斯洛

需求分析能力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需求分析是一套有着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它也适用于现实场景,比如:正常的沟通语境中,如果对方突然向你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陷入对问题的思考,少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对方要问这个问题(提问的意图是什么,他想从答案得到什么信息)。

第二种思维方式,连带问题的提问者一起纳入思考,这样更能掌控沟通中的主动权。

需求分析也是做同样的事——深挖事件(需求)背后的实质。

两个目的:

  1. 与其他需求分析不同。本文会在前、后端,数据等需求之上构建一个通用的分析方法;
  2. 实用为第一原则。

一、先简单扯下“需求”

需求在产品领域囊括极大的范围。按来源就包括:C端(用户)需求、B端(用户)需求、数据需求、老板需求(* ̄︿ ̄)、业务需求、技术限制需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哪怕不同来源的需求也并非彼此独立,它们都最终指向了用户,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业务服务于用户、数据呈现用户的反馈、“老板”对用户需求进行猜测、技术需求则是在限制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从需求方提出诉求到形成产品,过程大致如下:

需求分析的高阶指南-传播蛙

二、再用力扯扯“需求”

需求方无法讲清楚需求,是因为缺乏对产品的全面认知,以及沟通中的交流黑域(不可说&不需要说&无法描述),他们给到产品的是一种诉求。

需求分析要做的就是一层一层剥茧抽丝,还原出诉求是怎么来的。

需求层级:

需求分析的高阶指南-传播蛙

实例一:前端

某用户订阅场景-最终购买页,原有的流程是用户先选择a/b方案,然后点击“确认购买”发起支付。但是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热力图上“确认购买”按钮附近也有较多点击事件。

  • 表层需求——需要降低用户在确认购买时的误点击
  • 深层需求——“确认购买”按钮过小导致误点击
  • 底层需求——用户对支费的中间环节表现出急躁

如果我们对需求的挖掘不够透彻,就不会针对“支费中间环节”进行设计

所以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大“确认购买”按钮,而是彻底取消“确认购买”按钮。

需求分析的高阶指南-传播蛙

实例二:后端

某进件系统,业务人员需要每天手动录入信息。他们提出较强烈的反馈:将几处输入的内容改成配置选项,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降低录错率。

  • 表层需求——可以通过配置选项提高信息录入效率
  • 深层需求——信息录入存在优化空间
  • 底层需求——当前流程中的工作人员处在高负荷状态

最后的方案不是增加信息的配置选项。而是通过制式表格录入信息并直接上传表格文件,直接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和批量处理能力。

判断需求的真伪:真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

  1. 该用户属于目标用户
  2. 需求必须符合产品定位
  3. 需求能够实现

评估需求的价值:

  1. 广度:受众人群以及受众面
  2. 强度:用户对于需求的迫切程度
  3. 频率:间隔时间及可持续性

三、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

需求分析的高阶指南-传播蛙

产品需求就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最终产物,针对每个用户需求解决方案就是产品需求。

关于针对性的强弱,我设计了两个衡量指标:

  1. 需求实现程度:需求目标量化后的达成比例
  2. 需求满意度 = (用户体验 – 使用成本)/需求强度

使用成本指代付费、学习成本、时间成本一类。

还需要注意:

(1)少数需求具有弹性(边界及强度是变化的)

这要求我们灵活地看待需求,尽可能掌握变化的规律,及时调整产品方案。产品设计上采用可拓展性设计,属于产品设计范畴,这里不作展开。

(2)多个需求之间又有关联性(互相影响)

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手段,比如关联算法来观察需求直接的关系。产品设计层面需要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思路。

关于需求关联性,比较典型的就是“啤酒+尿布”的案例,没听过这个案例的同学可以思考下,为什么这两样商品摆在一起会刺激它们的整体销量?

四、一 大波需求来袭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堆需求,就需要一些有效的管理机制。

不过最重要是砍需求。嗯,砍-需-求!每个产品经理都想着做很多东西,但是东一个需求西一个需求会逐渐扰乱了你的判断力。大道至简,做产品不是靠数量叠加,找出产品不同阶段中那些最关键的需求。

套用股市的一句话:会做需求的是徒弟,会砍需求的是师傅。

方法不难:

  1. 对需求进行价值评估和量化
  2. 关联性较强的需求进行整合
  3. 排列优先级

但是顶尖的产品经理都把砍需求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各有各的路子,颇有玄学的意味。

记得在PMCAFF上遇到过一个问题“你认为产品经理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你能想到吗竟然是直觉,不过在直觉的后面隐隐能看到最纯粹的理性。

如果需求是点,解决方案是连接点的线,那面是什么?

著名rap手雷军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做好需求分析,可以做好产品,但不一定能做出一个对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抛开战术层面,站到更高的视角上。

所有对产品的价值判断,都基于对行业、市场的探知程度;对人性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发现没有,把握人性始终贯穿产品的各个层面)

所以我们对宏观和趋势要有足够的积累。

需求分析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人的理解能力。

 

作者:倪猜-Zane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