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云:媒介即存有

奇云:媒介即存有-传播蛙
推荐理由《奇云》是《对空言说》的作者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二本专著,《对空言说》被称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而这本《奇云》同样想象万千,妙语迭出,为我们重新理解媒介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在这本书中,彼得斯扮演着一个很好的人文主义博学家式的导游角色,引领我们仰望天空,眺望海洋,感受火焰,审视自己的身体……借此,彼得斯扭转了19世纪以来符号意义上的“媒介”之义,提出了“元素型媒介”的概念,将所有支持和辅助生活及生存的基础设施系统都包含进其中,使媒介具有了生态、环境和存有层面的意义。

作者简介

约翰•杜海姆•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士,有“美国传播学界的稀有动物”之称,具有崇高声望。彼得斯为斯坦福大学传播学博士(1986),曾长期执教于艾奥瓦大学(1986-2016),任克雷格•贝尔德讲席教授,现为耶鲁大学英语、电影和媒介研究教授。著有《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1999)、《取悦深渊:自由言说与自由传统》(2005)、《奇云:媒介即存有》(2015)、《撒播知识:历史中的信息、图像和真理》(2020)。

 

内容简介

第一章中,彼得斯对其研究路径和研究对象做了说明。与大部分主流媒介研究都将媒介技术或媒介体制作为研究对象不同,彼得斯将媒介视为各种存有方式(modes of being)予以考察,他既不分析媒介“文本”和访谈媒介“受众”,也不去考察媒介的政治经济特性,而更多的是将媒介视为文明甚至存有的历史性构成因素。另外,彼得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基础设施媒介”这一概念。

第二章中,彼得斯将目光投向海洋,并认为水下世界和陆地世界之间的关键差别在于,生存于其间的生物是否具有制造物件的能力。作者将鲸类作为水下生物的代表,它们“有技艺但没技术”,更凸显出技术在人类生存中的嵌入性。

第三章中,彼得斯指出了火及运用火对人类的意义,认为火与海洋和天空一起,成为了艺术和工艺发源的温床。火,可以处理时空;火建立和维持着社会关系;火改造我们的肠胃;火使机器文明迅速征服世界;火也为人提供了一系列表达情感的意象。火以“火”的形式,让我们见证到了“媒介”在人类生存和文明秩序中的“培养基”地位及其起到的有形和无形之化用。

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彼得斯聚焦天空媒介。彼得斯认为天空并非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空空如也,而是充满了媒介。这两章分别探讨了两种天空媒介:周期性的时间和具有变动性的时机。前者涉及历法、生物节律(如电灯对睡眠的影响)、定位技术;后者则涉及当下与变化,如计时工具(金属钟、钟表、沙漏、香)、标准时间体系、塔楼(钟楼、电视塔)。

第六章,彼得斯主要讨论“铭刻型媒介”,如语言、书写还有我们的身体。语言使我们能够通过语法、音素、语素和语用学创造多元世界;书写被授权承载着人类的记忆、思想和历史;而作为媒介的身体,不仅在形状和功能上都是历史的、文化的和技术的,也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关于“我”的讯息。

第七章中,彼得斯讨论的内容包括上帝的绝对知识、数字时代以谷歌为代表的数据库、博尔赫斯的“宇宙图书馆”、物理学对宇宙的绘制、光、引力与神学。并提出了几个核心问题:对越来越庞大的数据,我们该如何应对?知识到底存在于何处?它是存在于人脑、图书馆、我们这个物种,还是存在于某种由人类和非人类共同组成的符合网络中?

 

本书目录

绪论 /001

第一章 理解基础设施型媒介 /015

媒介非表意,媒介即存有/015

充满喜悦的1964年/017

杠杆作用(leverage)/021

技术(technik)和文明/026

基础设施主义(infrastructuralism)/035

存有与物/044

经验与自然/050

媒介和自然,以及媒介作为自然/054

浮游于多舟之上/058
第二章 伦鲸类和传播;或,我们存在的港湾/063

海洋是媒介吗?/063

海洋栖居地中的鲸类/067

呼吸、脸和声音/071

幻想之历史/078

没有基础设施的政治性动物/088

有技艺而无技术/098

非共时性/103

关于吸血鬼乌贼和家猫/108

整齐有序与航海技术/113

自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模仿/122
第三章 一场关于火的布道 /130

作为烟火之技术/130

人类的生态优先性/135

维斯塔火/138

关于氧气和油/144

意义:模糊而强烈/148

容器型技术/156

定居地和其他容器/161

植物的驯化/165

动物的驯化/171

人的驯化/175

第四章 餐琼中的灯光:天空媒介|(时间)/181

天空媒介/181

阅读天堂/186

计时/192

生物历/195

日和年/198

历法之争/2-6

历法改革和惯性/213

被围困的夜晚/217

日晷/220

定位/223

第五章 时代和季节:天空媒介|(时机)/231

时钟和历法/231

机械时钟/236

时间之协调/239

钟/245

塔楼/252

虚空之召唤/260

作为气象兵的海德格尔/262

天气和众神/265

天气与现代性/271

云/276

第六章 “脸”与“书”(铭刻型媒介)/284

语言与书写/284

作为媒介的身体/290

手势、演讲和书写/294

远程在场和(肉身)在场/298

作为权力技术的书写/303

最具变革力量的技术创新/307

固定和擦除/313

书写史上的里程碑/319

用眼睛聆听/329

时空的相互转化性/334

第七章 上帝和谷歌 /342

知识之网/342

宇宙作为一座图书馆/346

要存在就得先被感知/348

请继续搜索/352

谷歌:一种宗教媒介/361

生命之书/368

标签的节日/375

充满了“等等……”的宇宙/380

有偏向的记录/386

本体论是弯曲的/392

媒介与神学(六重宇宙)/399

圣哲的放手/403

结论:意义的安息日 /407

 

阅读感悟

诚如《奇云》的译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所言:《奇云》远不是一本一遍就能读懂的书。其内容横跨自然与文明、远古与现代、新石器和新媒体、人体与机器、海洋、陆地、星空、大气......并涉及数十个学科:人类学、动物学、升学、天文学、哲学、文学等。如果说《对空言说》回答了“什么是传播/交流?”等传播认识论问题的话,那么《奇云》试图对“什么是媒介和技术”“它们如何像自然一样塑造了文化与人性”等媒介的本体论问题做了波澜壮阔的重新思考和综合,并提出了一种“元素型”哲学。鉴于此书的广度与深度,小羊从“媒介的含义”的角度阐述《奇云》带来的启发。

1.回归作为“环境”的媒介

在今天的媒介理论和一般的社会和文化理论中,“media”一词大多锁定在符号层面,承载着与“各种意义生产方式”相关的所有话语,成为了一个单向度的术语。但彼得斯在对“媒介”做词语梳理时,发现媒介其实早年与“自然”“环境”“处于中间位置的载体”等意义形影相随。

实际上,人们习以为常的新旧媒介都被嵌入白天和黑夜、天气和气候、能源和文化的不断驯化中,他们的出现需要各种前提条件,包括大量被喧哗的植物、动物和人类。就拿我们目前所处的数字时代来说,如果没有矿洞和矿物、云层和电网、人类需求和劳动的习惯,以及人类不平等的和浪费型的全球模式,我们是不可能进入数字时代的。

因此,彼得斯尝试将符号学这样的枝节重新插回到本来就具有的“自然”根基中,使之与作为“环境”的悠久传统再次对接,将惯常的媒介讯息这一重点转到对媒介的本质以及“将自然视为一种媒介”的分析。

2.媒介即存有

媒介研究已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硕果累累,《奇云》则推动其朝“存在”这一生存方向发展。人类并不是赤手空拳就能生存在地球上的,而是与海洋和天空为伴,以物质和技术为基础,在波动中抓住“支点”,“支点”又引发波动——组织和调制新的变革。所以彼得斯断言:媒介不仅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而且“就是”这个世界。媒介即存有,即为人类之境况。

当我们不再将传播只是理解为讯息发送,而是将其看作使用者进行创造的生存条件,媒介就不仅仅是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同时也成为了基础设施,是人类行动和存有的栖居之地和凭借之地。

3.媒介与意义

媒介作为一种中介物,其重要性一直被视为低于意义本身。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意义是人类有意识的建构出的东西,因而比媒介更值得重视,但彼得斯认为媒介往往蕴含着最为深刻和最为伟大的意义。

不论是今天的数字媒体,20世纪的大众媒体还是更为基础的“自然环境”,它们不仅是人类管理和认识世界的工具,人类生存的依凭,更是具有本身意义的存有。彼得斯教给我们:意义不应当被锚定在主观性上,我们面对的艰巨任务是如何听到媒介沉默的音乐。

 

内容摘录

众所周知,任何生物一旦被移植到缺少天敌的栖居环境中都会繁荣昌盛。现在计算机已经如动物一样繁衍扩散到了我们的汽车、微波炉、烤箱、抹布和垃圾、音乐和心灵、衣物和身体。也许,正如乔治·戴森曾大胆指出的那样,在由硅做成的光纤电缆中生存着新的物种且正在演化。或者如唐娜·哈拉维说的,计算机已经成为生存在“自然—人工”环境中的新型陪伴性物种。

——引自第一章 第58页

与海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只能依靠船舶在海上生存和发展,天空对人类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船”(the ship)已经成为人类言语中的一个持久的比喻,一直人类在各种凶险的环境中通过人造栖息地而得以存活——也即人类对技术的极端依赖。

——引自第二章 第113页

由于历法是旧时代合法性的象征,所以革命者和改革者常常会首先攻击旧历法,就如同20世纪的个人革命者首先会接管电台一样。在古代,历法就是广播系统,历法改革也标志着去哪里的转移。

——引自第四章 第214页

塔楼具有的以上两种平衡作用——视界(vision)和可见性(visibility)_密不可分,共同致效。罗兰·巴特称埃菲尔铁塔“作为一个物体,它可以看;作为一道目光,它又可以被看”。它背离了“看见和“被看见”两者通常的离异关系。它在“看”与“被看”之间实现了随意的流动。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埃菲尔铁塔是一个健全之物,它统合了“凝视(gaze)”具有的两个“性别”——同时具有阳刚气质的“看”和女性气质的“被看”。

——引自第五章 第258页

声音本身或声音的运动只能发生在当下,而且每次都只能是一个单独的事件,这使得所有时间事件都具有表演色彩。如果每段声音发出后都不是瞬间衰减,那么世界将充满轰隆隆所谓布朗噪音。媒介符号只能在一定时间长度内抵抗热力学耗散。我们在时间上的存有(being)必须通过消失才可能存在(to be)。

——引自第六章 第334页

假设一场瘟疫杀死了全人类,只留下了人类的所有物质器物,那会发生什么?此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藏品、办公室和海关的大量文件是否仍然有意义?如果没有生物能够阅读它们,人类所有的外化储存还有智慧吗?如果我们坚持智慧是客观的或公共的,而不是主观的或私人的(我就这么认为的),那么前述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相信,即使在瘟疫之后所有的人类的不存在了,这些人类文本的意义仍将持续,就像尽管几个世纪以来没人能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但它仍然有意义一样。

——引自第七章 第348页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