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

一、疫情过后的一年,正需要韧性

当疫情过去,进入经济复苏期时,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摆脱新冠,完全康复了,但事实可能不是。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症状、疾病,是有明显滞后性的,阳康状态是身体的表象,心理未必阳康。

全球最权威的医学学术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多篇文章都说明了同一件事:我们阳康之后的6-12个月里,其实是心理状态非常脆弱的阶段。

大量的焦虑症和抑郁症都是在阳康之后6-12个月内爆发出来的,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当未来发生的事情跟预测不相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脑补,脑补越多焦虑状态越明显。

我们知道焦虑不能治愈,只能缓解。那,有没有什么缓解焦虑的好办法呢?

有,锻炼心理的韧性。

韧性是一种和逆境相伴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韧性高,在他面对高压,以及大量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时,还能保持好状态,不被压垮。

练习韧性是一个持续一生的打造过程。

不是说,我们学会了韧性,用它来缓解阳康后的焦虑状态后,就再也不用了,疫情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而已。持续练习韧性,才能帮我们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其他起起伏伏的时候。

同样,一个人现在的韧性水平高并不代表一辈子都高。就好比,当人们现在身体状况非常好,但没人敢说以后身体状况都会一直好一样。

二、韧性:到了低谷,再反弹回来

1.什么是韧性?

韧性,这个词现在很流行。

2023年1月1日,国资委新闻中心发布了“2022年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就是“韧”。绝大多数人谈到韧,首先想到的是“坚韧”,《说文》中将“韧”解释为“柔而固也”。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韧”这个字,左边代表熟牛皮的意思,右边是划割的动作,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本意是熟牛皮柔软,用刀割不断,揉搓了以后松手,还能够恢复原型。

韧性不仅仅是复原的能力,它包括三个环节:复原、成长和获益。

比如,我经历了一个重大伤害,因为韧性,我从这个伤害中恢复过来,但仅仅复原还不够,我还要从中成长、获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球,它弹到了地上的某个位置,就像人生中经历的重大挫折,地上是一个低谷。

韧性帮助你在坠入低谷后,不仅能反弹到原始的高度,还能超过这个高度。你从反弹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整合成长并获益,从逆境中让自己变得更好、形成正向的强化。

2.什么是高韧性的人?

① 韧性不是“归零”

在遭遇挫折之后,人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我们可以用坠落的鸡蛋、纸团和乒乓球来做比喻。

坠落的鸡蛋是最脆弱的,掉到地上就碎了,全无恢复的可能;纸团从高处落到地面并不会受损,而是仍保持原状,但也就此“躺平”;乒乓球被摔向地面后,反而会弹得更高。

在不利事件面前,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状态是碎成一摊的鸡蛋,至少要成为纸团,最好是像乒乓球那样越挫越勇。

② 韧性不是“死扛”

一说韧性,好像就和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相关,甚至有的人还会不屑地说:“不就是忍,不就是死扛吗?时间会治愈一切。”

然而打造韧性不是被动地等待,让时间冲淡一切,而是人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主动利用自己的可用资源,向内重拾信念,向外寻求社会支持的过程。

③ 韧性不是吃苦,而是科学“寻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话。但是这些“大道理”并不能指导实践。

盲目吃苦不仅不能提高心理韧性,反而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甚至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

具有韧性的人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遭遇逆境时,从负值反弹回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迅速恢复正确的心智认知,让自己重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最后,对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讲,韧性是对他们的基本考验。他们在经历创业的艰辛和商海的浮沉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拥有高韧性,才能帮助他们面对这些挑战。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三、如何培养韧性?

《韧性》这本书里提出了“韧性飞轮”,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练习韧性,它包括3个部分:觉察、意义和连接。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其中,“觉察”指的是我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意义”指的是我与世界的关系,“连接”指的是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让韧性飞轮转起来的动力来自于行动,而且是持续性小赢的行动。所以你想锻炼韧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微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

无论是深化自我觉察,探寻意义,还是加强与他人的连接都离不开持续性小赢的行动。

听着有点抽象,我们一个个来说。

1.先觉察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丁香医生发布了一份《2022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在各种健康困扰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连续三年稳居榜首。

每个人最常见的情绪就是焦虑,接下来,我们一起觉察一下焦虑。

① 什么导致了焦虑?

第一,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想要100%的掌控。

很多人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什么?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可预测以及不可控制。

一味寻找确定性,我们就会紧张,很难放松,不会随机应变,做过度的计划,甚至有强迫的倾向。

所以在忍受不确定性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接受、甚至主动寻求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与其担惊受怕,不如主动接受。

第二,完美主义。

很多完美主义者害怕创新。因为创新,大概率会失败。如果失败,这些人会出现过度工作和反思。

如果你有完美主义倾向,要允许自己犯错,换一下思考方式,去创造一些要冒险才能产生的价值,通过一点一点小赢,不断增加冒险的程度。

第三,过度负责。

这个是说,我们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我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担心关系受到伤害,因此就比较容易忽视自己,有时候会过度承担一些不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② 如何应对焦虑?

要应对焦虑,总的指导原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掌控感。

第一,焦虑拆弹法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让你非常焦虑的事件,不妨坐下来花15分钟时间把焦虑的问题像拆弹一样拆开。

在实践中,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写下来,而不是坐着想,只有写下来才能够帮助你的思维结构化,帮助你从事件本身抽离出来。

a.认清问题

首先,写下焦虑点,也就是写下事件的客观事实。记住,不是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

b.拆弹

拆弹一共涉及到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担心会发生什么?

第二个问题: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现阶段会有什么影响?

第四个问题: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对我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这四个问题对应的就是焦虑的定义——对于未来事情的不可预测、对于未来结果的不可掌控,以及对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特别是最后两个问题,回答完,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把事实和想象分开了。

在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够把事实和想象分开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因为情绪源于想法,遗憾的是很多人会忽略掉这个事实。

在对焦虑的问题进行拆解之后,你会发现事情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c.反思弹窗

反思弹窗在四层问题拆解完之后自动蹦出,你需要从两个不同层反思焦虑事件:

第一个层面,反思哪些是你不能控制的,但你一直在瞎琢磨;以及哪些是你可以控制,但你没有做到位的。

第二个层面,反思“隐藏瞬间”。回顾整个焦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美好、温暖、值得日后加强的时刻。它和整件事情相关,但这些美好的时刻往往会被你当时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所掩盖。

说一个真实案例,一位企业一把手在烦躁的时候,狠狠批评了一位女性高管没有把工作做到位。他这样做,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让双方都陷入情绪失控的状态。

事后,跟了这位一把手十几年的秘书在老板情绪平复时,推心置腹地善意提醒道:“老板,其实女性员工的思维模式真的不一样,我能不能以你的名义去买一块蛋糕给她送过去?”老板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块小小的蛋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焦虑危机。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第二,记录三个幸福时刻

你可以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或者电子表格,每天花10-15分钟写下这一天中有哪三件小事能让你感觉到快乐、幸福或者你愿意记录和感恩的。

这个练习的关键在于,要记录下来为什么这件事让你感到幸福快乐。

这是让你获得掌控感很重要的途径。

在持续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建立起觉察美好从而感受美好的一种能力,自己的归因风格也变得相对乐观。

第三,正念冥想

今天的我们受到大量电子产品的干扰,时间极度碎片化,最欠缺的就是沉浸式的深入思考。

一个经常做冥想的人往往能比较快速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就能后退一步变成自己情绪的见证者——你能看到整件事情的发生,但你不再是当事人了,就会降低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对你的困扰。

冥想的好处其实不需要我多说,我们搜索就能看到。有权威的科学研究,还有很多受益者的反馈。

问题是,很多人听到冥想这个词,就感觉特别神秘、遥远,没有学习的兴趣。

不要这样,保持试一试的心态,你会发现它对于缓解你的焦虑,有非常大的帮助。

2.意义:专注热爱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成功的企业家,达到了事业巅峰或者财富自由的时候,反而陷入了强烈的迷茫和无助感。

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不能忍受生活没有意义。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其实来自于他的热爱,如何寻找热爱呢?

① 发现

首先去尝试你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特别是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你自己要去激活积极体验。

你可以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实,主动给自己创造更多美好的体验,提升心理资源。

当你有了足够有效的心理资源,你才能够体会幸福,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相对比较高。

很多人喜欢记录高光时刻、重大时刻。研究表明,幸福感更多取决于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频率,而不是它的强度。也就是说,我们要“贪数量多”,“不贪程度强烈”。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② 认真+投入

光激活各式各样的积极体验还不够,还要将过往的经验、体验,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内在力量,成为你的习惯。

因为大部分人不具备持续的注意力,所以你要去训练。

神经系统会跟随经验而改变,经验取决于你关注的东西,所以你聚焦某一个或者某两个你愿意深化的美好发现。

这是从发现宽广的兴趣慢慢变窄、变认真,最后全力投入的过程。

推荐2个小工具。

一个是“小赢记录表”,只要有小赢、小成果,就记录下来。因为这些小赢,会让你产生行动兴奋,行动兴奋专治一个病——没劲。小赢积累的多了,你会发现生活中没劲的时刻少了,意义也就有了。

这就类似,当你难过的时候,多想开心的事。

中国杰出企业思想家,深耕企业40年的宋志平总,分享过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以前,我到广州跑过一次销售,推销石膏板。但是我在客户那里碰壁了,当时我想,我从北京大老远跑到广州来了,不能就这么空手回去。我看到客户楼道里有个板凳,就在那里坐着等了一上午,最后打动了客户。

很多人问我,我是怎么度过那漫长的半天的?

我回答说,我就想愉快的事,我开心的事还没想完呢,对方就把门打开了,其实我还可以再想几件开心的事。后来一遇到那些最难挨的时刻,我就想最开心的事。”

一样的道理,生活没意义,就创造意义。记录小赢,持续激励自己行动,意义也就多了。

另一个是热爱专注清单。热爱不是一下就能爱上的。很多事情一开始看似很无趣,但你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了解到它的乐趣。

从感兴趣到热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走向热爱,我们需要经历刻意练习的过程,多次感受积极的体验,然后再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

3.连接:感恩、利他

哈佛大学的一项耗时75年的格兰特研究告诉我们,对于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从彼此的连接当中产生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我们通过关心别人、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个就是感恩和利他的魔力所在。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心理学家总结了幸福的五种状态,由浅入深分别是:

愉悦的感受;成就感;做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温暖而持久的亲密关系;帮助他人。

“愉悦的感受”和“成就感”都被划分为即时幸福,拥有了就会感觉到幸福,直到你开始“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才进入持久的幸福。

“温暖而持久的亲密关系”,不单单指自己的小家庭,更多包括了大爱,比如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的美好的关系。

“帮助他人”的前提是自利——你不能在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帮助别人,短期内可能没有问题,长期可能给你带来更大负担。

稻盛和夫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每当你帮助别人、表达感激之情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

这两种化学物质的释放,会让你感觉良好,从内心感受到非常快乐。

当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感恩、爱和欣赏的积极表达越多,你能感受到的情感链接就越强,对你的幸福和健康的影响就越大。

利他和感恩的作用这么大,有没有什么工具让我们有意识的做这件事呢?

有,推荐2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14天日行一善。

练习很简单:以14天为一个周期,每天无偿为别人做一件不同的小事儿,持续14天之后你会感受很快乐。

当你去向朋友或陌生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减轻日常压力对于你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二个工具,是感恩清单。

感恩清单,顾名思义写下自己最感激的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

但这里说的感恩清单更有针对性,不仅要列出最想感恩的人,还要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最核心的一步是问对方的需求,要换位思考,你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张晓萌:越是艰难,越需要有韧性-传播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你感同身受地去帮别人的时候,种种情绪线索的流露会激发人体内的催产素。

催产素会促使你主动帮助和关心那些你在乎的人,“催产素”不仅仅跟女性有关,跟男性也有很强烈的关联。

催产素低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而具有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帮助别人的行为,会进一步促进人体内催产素的分泌,让人更愿意去社交,更具合作精神。

四、最后的话

我们如果能用好“韧性飞轮”,通过持续小赢这样的长期主义行为,用点滴的行动汇聚持续的正向反馈,就能不断推动“韧性飞轮”的叶片转动,韧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大。

在面对未来各种挑战,我们不仅能够迅速复原,而且还能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来源:笔记侠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