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话题何以频繁出圈?

近一年多期间"剪短发的女性医护""白岩松呼吁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男人还有底线呢""支持杨笠对男性的态度""张馨予 怎么女人中性一点就要被讨论""《关于防止男性女性化提案》"以及近段时间的"乃万在音乐节上喊话,呼吁女生要理解和宽容心爱的男孩子勇敢追梦"等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实时热搜。那么,两性关系话题为何总能引发关注和讨论呢?

01

两性观念与两性冲突

"两性"词意指男性和女性,广泛来说不光指男女关系,还指男女差异。具体差异有:就业与收入、身体与性习俗与观念等。如"男人还有底线呢""张馨予怎么女人中性一点就要被讨论"等话题涉及到的是两性之间的观念差异。两性观念涉及到性别观念,性别观念是一个社会中有关男女两性观念的集合,也影响了人们对他们周围事物的看法。[1]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是一定时期两性社会地位在人们意识或心理上的反映,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既带有传统的印记,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与制约。[2]所以,两性观念的差异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性社会地位在人们意识或心理上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社会,男性被称之为家中"顶梁柱",主要从事社会劳动来维持家庭;女性有着"家庭主妇"的称呼,主要从事家务劳动来经营家庭。所以男性掌握了主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而现代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女性和男性同样拥有了工作权利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女性也逐渐获得了受教育权、人生自由权、婚姻自由权、参政权等。社会劳动结构的改变逐渐让更多女性关注到自身利益,争取男女平等。而社会结构的快速改变并未成功加速社会思想的成熟,在与男权思想的对抗下造成了观念冲突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观念冲突问题被媒体持续聚焦、放大,频频引发人们的讨论。

02

媒体聚焦两性动机——注意力经济下的"点击诱惑"

注意力经济也被叫做"眼球经济"。在信息爆炸时代,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造成社会注意力资源匮乏。因此,谁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谁就能在过剩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而两性关系话题在抢占人们注意力时则有着天然的几点优势。首先,两性观念冲突由来已久,且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人们对于这一问题有着切身感受,因此相对于其他话题来说,两性话题的讨论门槛较低,能获取更多流量;其次,两性观念冲突可能关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职场同工不同酬等问题,直接与人们的利益挂钩,因而备受关注;再次,基于此,媒体再辅以其擅长的"标签化"传播方式抢占人们的注意力。"标签化"自带舆论性,特别是在两性类话题中,利用人们对"女拳""仇男"的刻板印象,则可使两性冲突一触即发。对于媒体来说,注意力转换出的流量能够直接带来利益,因而媒体也就更加关注这一话题。

03

媒体助推观念碰撞——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

媒介运用议程设置的"权力"所制造的性别图景从来不是一面简单地反映社会性别现实的镜子,它所设置的性别议题对于什么应该被作为"现实"而接受提供了一种常识性、 必然性的释义。[3]性别形象的构建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知以及价值观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男女性分化为不同性别角色,相应的由社会环境影响承担着不同社会期望。在传统观念以及媒介性别形象的塑造中,男性形象为阳刚、独立、勇敢、承担家庭主要责任等;女性形象为阴柔、善良、胆小、照顾家庭等。而2020年,有更多不一样的女性进入了公众视野,前有疫情期间主动肩负起责任的女性医护人员,后有《青春有你》《乘风破浪的姐姐》《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她系列"综艺影视。

两性关系话题何以频繁出圈?-传播蛙

图片来源网络

在媒介中被构建成了坚韧、勇敢、拼搏、独立的新时代女性群像,这就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有比较大的反差。媒体对"她力量"的塑造加强了女性审视自我的意识,让女性更勇于在社会上展现自我,争取自身利益。于是,舆论场上秉持各种两性价值观念间的碰撞更为明显,为相关两性关系话题带来流量和热度也为后续其话题热度埋下种子。

04

媒体提供场域——群体意识形态极化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是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参与度高。各类专业机构、专业博主、明星网红、企业品牌等都入驻微博,使微博成为一个不可取代的媒介,也使微博成为各类意识形态聚集之地。对于这类两性关系话题,特别是涉及到两性观念的热门话题,普遍发现在公众平台上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大V博主以及官方账号很少会主动参与性讨论,发表自身观点。而进行微博评论引发讨论、提升热度的都是普通网民。网民之间以观点是否一致来区分所属群体,以群体内同质化、群体间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极化倾向。[4]观点一致的通过点赞、评论来表达支持态度;观点不一致的群体间会通过回复评论,进行争辩来表达立场。

两性关系话题何以频繁出圈?-传播蛙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两性观念的观点呈现多元趋势,但两个相反观点的这种争论现象会比较激烈。群体之间的争论增加对自己所属群体认同感以及对群体间矛盾向着更激烈的方向发展。所以,带有极端倾向"女拳""仇男"等词汇的产生也是群体内意识形态极化的反映,加剧"性别对立"。

媒体传播的内容对我们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们的注意力也影响媒体传播内容的题材选择。所以,各传播主体间是相互交织和影响的。媒体采用快消费话题以实现注意力变现,但这些快消话题所引起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注意。人们往往会说,只要讨论得激烈就会引起重视,可是通过现实事件会发现,一次话题的结束并不是因事情解决而结束,而是因为热度消失而结束。下一次同类的话题仍会引起争论,相关话题的重复出现只会继续助长社会的不满情绪。两性关系问题一直存在,但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建立在有效沟通基础上的讨论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畅引婷. 妇女历史的全球景观——《世界妇女史》概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

[2] 引婷,许英,邸晓星.社会性别观念与妇女地位的关系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 范芷欣.议程设置视角下的女性媒介形象[J].观察与批评,2019(12).

[4] 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作者:周霖

来源:羊村传播(yangcunmedia)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